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俊萍:我们需要出版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

(2013-06-19 16:38:47)
标签:

第九届

儿童文学

唐哲

文化

优秀儿童文学奖

分类: 亦农随笔集

田俊萍:我们需要出版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

  我们需要出版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

              田俊萍

 

我们到底需要出版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是近一年来,我经常会问自己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蛰伏在心里,仿佛像只小兽,时不时地探出头来,提醒我,警醒我,或者干脆瞪着无辜的大眼睛瞅着我,意思是:怎么着,还没有想好?

我想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虽然,提出这个问题,完全是因为一套书——金牌三人组系列,但是要想回答它,远远不是出版一套书就可以解释清楚的。或许,我也可以按照出版金牌三人组的具体流程,来梳理独特的出版标准,以及这些标准背后我所希望看到的当代儿童文学应该具有的出版风貌。

儿童生活视角

金牌三人组系列完完全全是以儿童生活视角切入的,这里既包含了面向儿童,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含义,同时也传达出围绕儿童生活,关注儿童精神世界的重要内涵。在我看来,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的作品虽然是以儿童为读者对象,但是却缺乏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关注。这里所说的关注,是作家、出版人所共同感知到的儿童独特的情绪世界、成长世界以及他们对现实生活非常强烈的回应。通常意义上,成人会忽略儿童对现实生活的回应,倒不是故意为之,确实是因为儿童思维发展出来的对某一事物、某一现象乃至某些社会、人生问题的回应,与已经定型化、世俗化、成人化的思维,不处于相同的平台,就像两架雷达,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探测,但最终却很少能够交集。这或许也是儿童文学作品看似好写,实则写好非常难的原因。

在金牌三人组系列中,作家唐哲更多的时候是“俯身为孩子”,从儿童生活视角切入,写发生在孩子身边,他们最关心、最愿意讨论、最喜欢、最有兴趣、最投入的一段段故事。这些故事或多或少有着丰富的生活底子,再加上作家的奇妙幻想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呈现在孩子眼前的就是好看、好玩、好读的故事。

比如,《网络大营救》写的就是儿童最喜欢也最沉溺于其间的网络游戏。家长都非常反感也很担心自己的孩子玩网络游戏,视为洪水猛兽,可是在孩子眼里,网络游戏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在网络的世界里,孩子们可以体验到勇敢、坚持、挑战和刺激,因此在恶魔博士的引诱下失去自己的灵魂也浑然不觉。这是非常可怕的经历。如果这样的事情,真实发生在智慧里小学五(1)班学生壮壮的身上,那将是怎样一种不一样的成长体验(虽然这种体验是教育者尽量避免每个孩子都经历的)。这些在现实生活中严厉禁止的体验,通过儿童小说这样一种形式,使更多的孩子尤其是刚刚有了沉迷网络游戏苗头的孩子,得到了情绪上的纾解和治疗。

在我看来,真正的理解和尊重,绝非仅限于言语表达,而是心灵深处的共情和共鸣。如果作家不能心系孩子,甚至化身为孩子,从儿童的角度感知和体会他们成长中的烦恼和痛苦,捕捉那些极大影响孩子们身心发展的事情或事件,那么他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就称不上是儿童文学作品,只不过是借着儿童来宣讲成人观点罢了,是伪儿童文学作品。有儿童生活视角的作品,其实充当的是儿童的代言人而不是成人世界的代言人作品所要沟通的,远远不是现实成人世界需要告诉儿童的那些事儿,而是儿童他们天真眼光里看到的世界,以及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所有情感反应。

 

悬疑、幻想和幽默诸多元素的运用

金牌三人组系列从创作起始就是一段充满探寻、追问、解答以及无数精彩小花絮的历程。在出版过程中,我们较好地保留了作家唐哲的创作特色,而且在创作谈、折封等处予以重点强调和宣传。在我看来,如果不采取一种独具特色的吸引儿童阅读的创作手法,那么即使作品获得出版,也会面临孩子们不喜欢看,不乐意看的尴尬境地。

关于这一点,作家唐哲曾经谈到,他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就好像在构建一个巨大的王国,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会充分享受到环环相扣、紧张刺激的极速体验;与此同时,单本内容中总会设下小小的伏笔,好像浪花一样,层层推动,共同延伸和拓展整个金牌三人组系列的情节架构和人物塑造,于不变中有小变化,意料之外又在情在理,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广阔艺术空间。

一、 悬疑手法的大量运用。

唐哲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之前,已经出版了多部成人悬小说,比如《石佛镇》血纸人》《为诅咒的狗》《美人蹄》等。关于悬疑手法,他是这样认为的:悬疑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向读者说谎的过程。你得想方设法编一个又一个看似真实的谎言,然后再一个一个地把它捅破,最后直抵真相的内核。悬疑是比较讨巧的一种小说手法,本身就强调情节的峰回路转、一波三折,而这些是小说之所以吸引人所必须的要素。悬疑小说好看,就像进入一个迷宫,一旦进去,你就会迫切地想知道出口在哪里?这会让你手不释卷,一直到看完为止。

在金牌三人组系列中,悬疑手法几乎得到非常充分的运用,试以《一号追杀令》为例。在这一单本作品中,喜爱探险的龙龙,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穿越回汉朝,从而迈入了一段惊险的历程。在这个穿越故事中,危机重重,状况连连,不只是龙龙,就连小读者也会有许多未解之谜。比如诗诗和壮壮到底是不是和龙龙一起穿越回去?邓禹为什么可以通过伏魔剑召唤龙龙?龙龙一副现代人的装扮,为什么还是被人视作小王子?为什么龙龙有的时候可以顺利穿越,有的时候就不行?为什么龙龙回到现代十几天,穿越回汉朝后就已经十几年过去了?为什么诗诗会有龙龙送给阴丽华的平安扣?为什么在最后巨蟒之战中,诗诗和壮壮会及时赶到,并成功地消灭了巨蟒?谁告诉了他们这些?

在全书22个章节中,几乎每个章节都会有让小读者回想、判断、分析和讨论的地方。凡是这些需要回味和讨论的地方,就是作品吸引小读者阅读,并且不断,甚至手不释卷的地方,也是小说成功的地方。

二、 奇异而独特的幻想世界。

儿童文学作品都是有梦的,那些梦就是孩童纯真动人的幻想世界。在跨界进入儿童文学创作以来,唐哲声称自己绝不是来玩票的,而是要在儿童文学领域扎根。在创作谈中,他这样写到:

 

在《仙家奇兵传》里,我想构建一个自由快乐的王国,在那里居住着只有茶壶那么高的仙家精灵,他们能歌善舞,热爱和平。可是,当黑魔妖出现时,一切都变了。

 

小说以诗诗、龙龙、壮壮三个孩子为主人公,展开两条主线的故事架构。一条是诗诗的伯伯康靖洪对抗黑胡子这个黑心开发商对森林土地的侵占,最后黑胡子被绳之以法。另一条是诗诗、龙龙和壮壮进入仙家乐国的奇异世界,和仙家奇兵共同抵御黑魔妖的侵袭,最终战胜黑魔妖。这两条线索互相交叉,逐步推进,最后在尾声处实现了交汇。人类世界和仙家世界都取得了胜利,实现了和平和安宁。

这样的故事架构比较符合儿童的心理。如果单纯从第一条线索来反映保护地球、保护森林的主旨,那么这样的描写就缺乏了儿童小说应有的想象和创意。正如小说中,诗诗、龙龙和壮壮问康靖洪,到底相信不相信有仙家精灵这样一个问题,康靖洪从一开始的不相信到最后不得不承认除了人类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奇妙的仙家乐国,那里有会变幻、会隐身,住在树上,吃鲜果、喝露水的仙家精灵,他们还是世界上最好的歌唱家和舞蹈家。在儿童的心里,他们是期待有神奇魔幻的世界的,要不然就不会有《哈利·波特》的流行,也不会有《胡桃夹子》这样的影视作品。

关于幻想在儿童小说创作中的作用,唐哲这样说:无论现实如何严峻,我们还是要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印记。这并不是向现实妥协,而是让美好的结局在带给我们愉悦和感动的同时,也能带给我们积极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力量。

对此,我非常赞同。当作家通过笔触建立起自己幻想王国的时候,绝不仅仅是为了迎合和取悦读者,相反是给予他们更多面对现实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力量。所以,每一次进入幻想世界,就是又一次获得提升的契机。对小读者而言,幻想的那个世界背后,也是真实的现实世界。

三、 好看、好玩、有趣的幽默元素。

唐哲非常反感儿童小说作家用枯燥生涩的语言板起面孔教训孩子。他说:“聪明机智的人才有幽默感,不要把孩子培养成早熟的‘小大人’,让孩子在健康快乐中本真地阅读,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在总结金牌三人组系列创作和出版特色的时候,我把好看、好玩、有趣放到一个非常显眼的位置。事实上,唐哲小说创作中随处穿插的幽默元素,让孩子们阅读过程中享受到极大的快乐,甚至到了乐不可支、笑得肚皮都痛的地步。

这无不来源于唐哲对儿童生活的观察和体悟。他曾说,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有了创意先会跟女儿讲,如果讲述过程中女儿分神了,他就重新构思,力图为女儿和像女儿一样年纪的孩子写出好读、好看、好玩、有趣和有益的图书。说实话,如果没有花很多心思去了解和投身于孩子们中间,那么金牌三人组系列中很多好玩的小花絮就可能不会这么出彩。试以《网络大营救》中的一段文字为例。

 

在南瓜车车门右首,有一长方形像邮筒一样的墨盒,上面有条细长的入口。飞鹰QQ说:“诗诗,把银联卡插进去试一试。”
    诗诗把银联卡插进去,很快吐出两张绿色票据。

飞鹰QQ问:“为什么一人坐车,要买两张票?”

一个声音回答:“那女孩是一位,再加上你,正好两位。”

“啊?小鸟坐公交车也买票?恶魔岛的公交公司也太黑了吧?”

“不许说我们公交公司的坏话,你也想下去自己跑路吗?”

飞鹰QQ透过窗户向后面看了看,连连摇头:“不,不!我的翅膀也需要休息。”

 

在这段文字中,唐哲把现实世界的银联卡、公交车都移植到网络世界的恶魔岛,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虽然是幻想世界,但是乘车买票的样子,与我们现实有多少相似的地方啊。其实,这样的幽默因子,在金牌三人组系列中随处可见,我们笑称这是这套书中的向阳花,别看它们小极了,但是真的很贴心,很温暖,很感人,闪耀着面向孩子心灵的柔光。

 

文化意识以及儿童文学作家的责任感

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方卫平先生在《童年写作的厚度与重量》一文中,反思了近三十年间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和发展所带给儿童文学的时代影响,并提出了“当代儿童文学的文化问题”。他鲜明地指出:“这个问题所指向的是儿童文学的艺术探索在文化层面所达到的程度。一个儿童文学文本的艺术探求越是有‘野心’,文化因素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性也就越发明显。甚至,在写作的技艺到达一定程度之后,文化层面的思考和突破,将成为儿童文学作品能否完成其下一步艺术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瓶颈之一。在今天,缺乏文化,或者说,缺乏有穿透力的文化思考和有厚度的文化内容,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一个致命症结。”

我深以为然,然而我同时深知,发现拥有文化见识的儿童文化作家并不容易。这不单纯是作家的问题,因而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些写作者文化素养的问题,这关乎整个文学创作乃至出版中急于倾诉、急于传达、急于呈现、急于证明的时代之风。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方卫平先生论述到的现实:“任何一种探向文化深处的书写都需要长时间的准备、积累、思考和积淀,而在目前的童书市场上,这样的时间损耗并不见得会从读者那儿得到即时的回报。结果是,儿童文学的写作越来越变成了一件与文化无关的事情。”文化的缺失,使得中国儿童文学与世界优秀儿童文学的最大艺术距离,不是文学的距离,而是文化的距离。

对此,我更是感同身受。身为出版人,每每从年轻作者口中听到类似“我什么题材都可以写,你们想出版什么类型作品”这样的言辞时,我分明看到了文学成为一种单纯的技艺,因为写作者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体认或者文化意识的模糊,与此相伴相随的是写作技巧的炫耀和华而不实的行文风格,甚至在模仿世界优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随意地杂糅文化元素(比如魔法、巫术、咒语等),因而呈现出不中不西、不古不今的滑稽感、苍白感。著名评论家樊发稼在一篇探讨原创中国图画书的文章中,提出过这样的观点:“文化的自信和自觉才是一个崛起的中国应有的精神追求。而童年的阅读实际上给孩子的灵魂奠定了精神家园的基础,一个不了解自己家乡的孩子,精神上永远是漂泊的。因为他乡再好,总不是自己的家乡。”

儿童文学之所以比成人文学更需要文化见识,正是源于这一点,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奠定精神家园的基础。这里的精神家园,不是道德说教或者理论宣讲中的文字符号,而正是一部部儿童文学作品背后所涵养的中国气魄、中国气度、中国风范。这种中国味儿,脱胎于传统文化,然而却拥有现代社会活泼泼、鲜灵灵的生活质感,能够传达出不同写作者对于全部生命世界的更开阔、更深透的感受和思考,以及对于生命自身的内在道德要求与人文关怀。

在金牌三人组系列的创作谈中,唐哲多次提到了小时候受到的文化熏染,以及自己身为儿童文学作家的责任感,我以为这是唐哲创作特色之一,也是我们果断出版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因。在安排出版的几个月里,无论是作家还是出版人,我们都深切地感受着、讨论着、思索着这样一些问题:

 

儿童小说创作的目的?

如何把严肃的话题,巧妙地融入儿童小说创作?

如何把最熟悉的生活写成让孩子们喜欢看的儿童小说?

儿童小说可不可以写穿越?

如何在儿童小说中处理历史和虚构的关系?

如何让民间故事、传说乃至歌谣成为儿童小说的血肉?

……

 

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和回答,再次厘清了我们关于儿童文学创作相关概念的认识,也极为自然地形成了儿童文学作品是否值得出版的判断标准。

就如唐哲本人,中原乡下的童年经历,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以及躺在草甸子上对于历史的向往,统统通过他的儿童文学作品传递给现在的小读者们。他说:“当我把诗诗、龙龙和壮壮推回到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是的,我得承认,儿童文学作家的责任感,让我更进一步地意识到,在久远的历史情境中我还原的绝不是一个历史真实,而是借着历史的风云让现在的孩子们感受到当责任、义务放在自己肩上时,当我们的个人行为会或多或少影响时代的时候,每一个人该怎么面对和解决……”

是的,我认为这是儿童文学作家的责任,也是出版人的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