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关钢笔的温暖记忆

(2009-09-06 18:27:32)
标签:

钢笔

记忆

快女

国展

费雷罗

书评

书展

西班牙

统计

萧条

通胀

余秋雨

杂谈

分类: 亦农随笔集

出土了一件小东西,经过专家学者仔细反复研究,终于确定它是一只——钢笔。大约盛行于十九世纪。

能将钢笔视为文物,应该至少要发生在千年之后……

然而,今天,我再一次见到钢笔,却突然想到了“文物”这个词儿。

刚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儿说,老师要求使用蓝墨水钢笔。女儿对钢笔的概念全然不知。而在我的书房里,至少八九年前已经退出历史了。

对于一个写作为生的人,我对钢笔情有独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正是用一只钢笔写出了一篇篇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我感谢钢笔,感谢古人发明的方块汉字,有了他们,我才可以把心中所思所想一一记录下来。肯定地说,我的处女作,也是用钢笔在稿纸上写了,寄给报社,得以发表。

完全脱离使用钢笔,是我在2000年自己购买了电脑之后。有了电脑,学会五笔字形输入法,对于写作者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可以更快地把心中所想记录下来,而且方便删节修改。我认为电脑的发明使用,对于写作者来说是大的幸事。

曾有朋友说夸我三年间写了《石佛镇》、《美人蹄》、《蛇咒》、《古镇异咒》、《血桃花》等十余部长篇小说,可谓神速。我说:巴尔扎克用鹅毛笔写了九十部人间喜剧,那么使用电脑写作的现代人,至少要写二百七十部作品,才能无愧于心。

何也?电脑写作方便快捷啊!

 

1998年刚到北京时,我还在使用钢笔写作,一本稿纸,一瓶碳素墨水,一只钢笔,趴在床板上,屁股下坐着小板凳。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写出了《棋杀》《征服》《一匹公狼要寻死》《狼的爱情》等一批还有些影响的小小说。

至今,我眼前还能清晰地闪现出稿纸上那些蓝色的或黑色的方块汉字。它让我倍感亲切。那是我生命中一段永远难忘的历史记忆。

有了电脑后,钢笔就退出我的历史舞台。那些曾为我立下汗马功劳的钢笔,期初还默默在沉睡在我的书桌一角,后来便进了我的书桌抽屉。

女儿说她要用钢笔时,我才重又想起那些钢笔。在屋里翻箱倒柜,钢笔和墨水瓶早已不见了。回想起来,这些年我们几经搬家,从前门到大屯,从大屯到北苑,从北苑到我现在居住的地方。搬家中扔了许多东西,不知何时,那些钢笔、墨水瓶被扔掉了。

我的那些钢笔是不应该扔的,只少留一只做个纪念。

生活中许多东西,当我们重新想起,想再一次目睹它,并希望借以勾起更多对过往亲切的回味,或者以彼做见证时,它们却早不知所踪。

 

带着女儿去买钢笔。女儿不知道钢笔如何使用,还以为新买的钢笔里就应该带着墨水的。

回到家里,我倒一杯温开水,把新钢笔吸管放到里面烫一烫——这是我当年的记忆,似乎这样可以让吸管在以后的使用中吸足墨水。

然后,从新买的蓝墨水瓶中吸汁。蓝墨水的品版是驼鸟,三元一瓶。柜台里还有一种是英雄牌的,五元一瓶。这两个好像都是老品牌。不知道如今的“驼鸟”、“英雄”还是不是我当年使用的“驼鸟”、“英雄”?

我手把手教女儿如何握钢笔,如何写字。并告诉她使用钢笔和使用铅笔的区别。铅笔写下的字可以擦拭,而钢笔写的字则很难擦掉了。

从使用铅笔到使用钢笔的转换,似乎也预示着人生成长中的某些重要变化。小时候,我们可以犯一些错误,这些错误就像铅笔写下的字,可以用橡皮擦掉,而不会留任何痕迹。大些时候,我们就不可以那些犯错误了,因为这些错误会像钢笔写下的字,是很难或者不可能用橡皮轻易擦掉的。

 

大约因为是男孩,我比女儿开始使用钢笔的时间要早两年。我上小学二年级时,就开始偷偷拿爸爸的钢笔写作业。不小心,墨水掉在作业本上,成了一团儿。

好像那钢笔尖儿也被我碰断过,结果写出来的字很粗很难看。碰断钢笔这样的大事儿我也不敢马上告诉爸爸妈妈,所以只好继续使用。为了不挨老师批评,每次交作业,我都向老师说明:“我的钢笔坏了,所以写的作业不太好看!”

现在想来,这样的理由也只有读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能想出来。

很感谢那位老师,她没有当面戳破我给自己找的那个不成理由的理由。

或许,老师一个不经意的行为,会让学生温暖一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