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与地产何干?

(2006-02-20 10:34:13)

那天,接到一个电话,让我去参加中坤集团的捐赠活动。

恰好身边有位同行,很好奇地问:捐给谁?我回答:捐给中国诗歌,3000万元。那位同行迅即跟了一句:3000万捐给诗歌,有病啊。

我听了非常生气,骂人话差一点脱口而出,好不容易抑制住了,说:为什么就不能捐给诗歌,为什么?

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说,希望这3000万元能在10年内用完。顺便提一句,中坤集团和黄怒波此前对中国诗歌的捐赠和赞助,已超过1000万元。

诗人唐晓渡说,中坤此举,即便在全球范围内,恐怕也称得上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大手笔,“也许多年后我们才能真正看清并正确评估中坤此举所具有的巨大建设性”。

任何惊世骇俗的行为,都绝难被理解,何况是在中国地产界。擅长表演的中国地产商们,即使要捐赠,也会选择北京人民大会堂这样的宏大场所,捐赠的对象也必更具社会性和轰动性,还有谁会傻到捐给诗歌这类“毫无回报价值”的产品呢?

在当下的中国,恐怕没有比地产与诗歌距离更远、反差更大的罢。某次会议上,当黄怒波说出“我是一个诗人”时,台下的企业家报以哄堂大笑。这正是最真实状态的呈现。

很少有人能告诉我们,在诞生了《诗经》、《离骚》的泱泱国度,中国诗歌传统为何遽然断裂,直至沦为今日公开诗人身份要被嘲笑的境地?也许诗人和诗歌注定是孤独和贫困的,但没有任何理由就此抹去它们固有的尊严和崇敬。

与我们渐行渐远的绝不仅仅是诗歌,还有哲学、文学,以及包括文化、思想等在内的整个精神世界。我们身处的这个物质主义时代,精神早已被放逐于遥不可及的彼岸。在强大而锐利的物质力量冲击下,脆弱的文化和文明碎片随风飘摇。这是整整一个时代的沦丧,而且暂时看不到拯救的希望。

地产恰恰是这个躁动的物质主义时代最典型的表征。当地产商成了积累财富最迅速的一个阶层,当地产从一个行业变成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当地产成为所有人追逐的梦想,躁动就不可避免了。家园,原本蕴含着诗意的符号,但现在的人们毕其财力只为获得一方可容纳躯壳的物质家园,无论是置身手可摘星辰的高楼,还是独处远郊的Townhouse,灵魂的家园均是一片荒芜。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的这一诗句被地产商窃取并阉割之后,已无可讳避地被污染、庸俗化。虽然建筑被冠以凝固的音乐的称号,但在我看来,半个世纪以来,至少是房地产开始市场化的近10年,建筑在中国地产商手里已演变成水泥与石块的冰冷堆砌物,与艺术悬隔霄泥,毫无诗意可言。

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期,地产仍将与诗歌无关,反之亦然。看到这里,有朋友要问了,上述文字与中坤捐赠诗歌又有什么关系?

也许我只是借事说事而已。回到开头:3000万元至少表现了中坤及黄怒波反哺社会不计回报的慷慨。突然想起90年代初我一位老师的话:20年后,中国会有纯粹而慷慨的捐赠者出现,就如同西方企业家对教堂动辄千万美元的捐赠。

还有一句多余的话:随着更多捐赠者的加入,我们能否期望10年后产生与我们这个时代相匹配的大诗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