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 薄醉了

标签:
文化 |
文| 王与菡 录音整理| 田博 图| 杨子

采访对象醉酒坐在对面。不是第一次。苏童喜酒。中午的饭桌上,马原、麦家、更年轻些的葛亮,都在。毫无意外地,他醉了。“昨天我刚轰走一波记者。他们非让我穿他们带来的衣服拍照。你们比较幸运,我喝了酒,人会变得慈祥。”他说自己的醉态。
苏童 知名作家。1983 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已婚男人》和《离婚指南》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入围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新近出版长篇小说《黄雀记》。

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苏童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诗词老师将这一段讲得特别出彩。一位男老师,声情并茂地讲,在课堂上不胜凉风的娇羞。听 b vcb 完课,苏童就在“白兰地”的酒味里,直奔“薄醉”。“脚步像是踩在棉花上,另外有几个同学便来扶我。嘴里快乐地喊‘薄醉了’,‘薄醉了’⋯⋯”苏童说,自己只是“薄醉了”。
“薄醉”已经少有了。年复一年的人生,年复一年的酒,喝起来的滋味大不同。当年美妙的滋味现在已经很难拾。自那一次喝酒,时光过去30 年。什么样的红酒,产地在哪里,现在的苏童一尝便知。30 年里,喝酒像一门功夫,被他练得炉火纯青。到了这个地步,他又开始渐渐怕酒。说怕也不确切,偶尔地,在心境良好情绪饱满时,还是有点馋,但怕酒桌上的“亡命之徒”。
他还嗜烟,喜欢抽“南京”和“芙蓉王”。手指和齿缝,留下处处烟痕。他在《米》中写这个东西时,用了“火燎烤过的烟痕”,“那条没有褪尽的烟痕”这样的语言。
电影是远房亲戚
一杯茶,一根烟,看书,写作,下地做农活,间或出席公众活动或者来一场自己的旅行。大多数时间,他的写作生活节奏闲散。三四年写一部长篇,2009 年出版了《河岸》,描述青春的烦恼和历史的荒诞。今年的新作是《黄雀记》,写少年的际遇和爱情。
晚上看球,睡得很晚,起得也很晚。中午十一点前不要指望他接任何电话⋯⋯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一天喝40 杯咖啡,为了保持清醒头脑,打鸡血般地写作。阿根廷导演费尔南多·佩索拉曾把生命喻作一次伟大的失眠。他说,扯淡。“我昨天不慈祥,主要是没睡好。”他睡眠质量糟糕,每天靠安眠药入睡,如果再让他早起,隔夜的安眠药总能在他脸上发挥出“正能量”。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章子怡是单元评委,他和余华则是一档节目的搭档主持。在戛纳,有人将他认作张艺谋。他也被问及,身为作品被改拍成《大红灯笼高高挂》、《茉莉花开》等电影的原作家,从巩俐到章子怡,这些中国一线女明星里,他觉得哪位的智商
最出众。
“如果智商不高,能混到一线吗?”他回答。还有一个问题:接下来,最期待哪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心目中最理想的导演是谁?“当一个女人怀孕的时候,最好不要向别人多提问题,应该多问问老公‘今天你给我吃什么’。”这也是他的回答。
在戛纳,贾樟柯给了他和余华两张票,俩人兴冲冲地去了戛纳电影宫,准备看看《天注定》,却被现场挡了下来。戛纳电影宫必须正装入场,他们一看就是闲散游客。只好打道回府。
他对电影总是维持着这种若即若离。“作家跟电影的关系经常会容易走进误区。电影是这么好的事情,它是否存在一种暗示,或者神秘的牵引力呢?”一不小心,写作会向电影靠拢。从《大红灯笼高高挂》拿到数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起,他对这个事情就很
清醒。
他把电影视作远房亲戚。他理解中的“远房亲戚”,有一个走动得很勤、很密,但同时另一个不来往了,这都是正常状态。不管走不走动,既然是远房亲戚,那血缘联系依然存在。
他现在住在南京郊区。隔三差五接到未知来电,跟他聊作品的影视改编。这样的电话并不少,然后,不了了之。小说《刺青时代》是2004 年出版后就决定改拍的作品,导演是贾樟柯。近十年过去了,现在还没有
拍,但他和贾樟柯没有放弃,未来可能拍。
长篇是情结
他曾是“先锋派”的代表。和余华、格非被称为先锋文学的“三驾马车”。从先锋文学崛起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先锋”依然是个美好的词,但已经离他非常遥远,变得模糊起来。
另一位“ 先锋派” 带头大哥马原说“小说已死”。他说,当年被认作“先锋”是1987 年和1988 年内,他留下了极具实验性的文本。“那是一种破坏秩序的心态。这是最原始的动机,这个动机无所谓好坏。”所以关于先不先锋和小说到底死没死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对他而言是小说到底应该怎么写。
“先锋”首先不是作家或作品的需要,而是一个时代的需要。就像每一个时代,都会对固有传统说“ 不”,然后再去试图营造一个新传统。这种营造对时代而言,同时也形成一个市场。“但恐怕我不会为了迎合别人而舍弃某种文学的立场”,他所认为的“先锋”是自己内心发生了一场革命,这种革命自写完《妻妾成群》起,一直在延续。
《桑园留念》、《纸上的美女》、《大气压力》相继发表时,遭到一位同事的狠批。“你的小说并不稀奇,没有人物,没有故事,是存心让人看不懂吗?不如写一本天书。”同事很奇怪, 从来没有在他的小说里头读到一个故事,从来没有看到他塑造过一个形象,
为什么要读他的东西?他当时听进去了。
到了《妻妾成群》,人物有了,故事也有了,尽管这并不是“先锋”所需要的东西,但前进和先锋与写作本身有什么关系?他“非常老实”地退到了传统小说。
近十年,苏童只写长篇。他特别有“长篇情结”,似乎此生不写长篇,就无法交待作家这份职业或生活。《河岸》是一个当今时代的故事,不似先前作品,往往将时代背景都虚化处理。2002 年出版的《蛇为什么会飞》是一个没有时代的故事。早期的《我的帝王生涯》更是极端,无关任何朝代的痕迹,总之就是一个古代的故事,有可能是500 年前,也有可能是1000 年前。《河岸》里,他开始刻意地写一个现代的故事。
追寻内心的生活
“时代无论多么改变,人性的内容不会改变,与生俱来的人性世界里,爱、恨、家国,不会因为科技发达而改变。比如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这个爱一直都没有差异。”写《河岸》的时候,他却非常想颠覆自己的固有理念。一个人和他的时代到底有什么关系?《河岸》的时代性和人物形象开始清晰。《河岸》并不讨喜。苏童还能不能写的质疑扑面而来。《河岸》的新书签售会上,他一度紧张,半开玩笑,现在不比以前了,不红了,不知会不会有人来?
他自言“不是一个狂妄的人”,却是一个固执的人。自小在江南长大,《河岸》完成了他写河流的夙愿。他一直在躲避有压力的写作,所以作品的时代背景都被虚化。以前都是“性情之作”,任性地写。《河岸》的故事取材“文革”,少年作主角。不管姿态好不好,他打算郑重其事地接住这种压力。他喜读海明威、博尔赫斯和塞林格,而自己写了三十年,时代出来了,人物也才出来。
《黄雀记》更是如此。他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描摩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青年。巴尔扎克曾说,一部小说就是一部私人的民族史。《黄雀记》对他的意义恰在于此。十年前,他曾说,文学理想是在50 岁写出自己最好的长篇小说。《黄雀记》是他送给自己50 岁的生日礼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和《被侮辱的和被损害的》这两部小说恰好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达《黄雀记》的脉络和精神取向。”这同时,也是他对自己喜爱的文学大家和对文学本身的致敬。
对苏童而言,文学的话题在青春期已经聊透了,青年时的叙说和写作冲动转化为一种更职业化的操守。不算严格地,每天写作四五个小时,这是他与文学之间唯一的勾连。“有写作习惯的人会比别人多出一种生活,除了忙碌的工作、应酬、房租,还会有内心的生活。”写作之时,他割裂自己然后接受质疑。写作之外, 他寡言少语,兼具数种“好男人”不会有的生活恶习。两者之间,他唯一对抗的是不要让“平庸”成为毒菌,浸透文学。

采访对象醉酒坐在对面。不是第一次。苏童喜酒。中午的饭桌上,马原、麦家、更年轻些的葛亮,都在。毫无意外地,他醉了。“昨天我刚轰走一波记者。他们非让我穿他们带来的衣服拍照。你们比较幸运,我喝了酒,人会变得慈祥。”他说自己的醉态。
苏童 知名作家。1983 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已婚男人》和《离婚指南》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入围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新近出版长篇小说《黄雀记》。

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苏童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诗词老师将这一段讲得特别出彩。一位男老师,声情并茂地讲,在课堂上不胜凉风的娇羞。听 b vcb 完课,苏童就在“白兰地”的酒味里,直奔“薄醉”。“脚步像是踩在棉花上,另外有几个同学便来扶我。嘴里快乐地喊‘薄醉了’,‘薄醉了’⋯⋯”苏童说,自己只是“薄醉了”。
“薄醉”已经少有了。年复一年的人生,年复一年的酒,喝起来的滋味大不同。当年美妙的滋味现在已经很难拾。自那一次喝酒,时光过去30 年。什么样的红酒,产地在哪里,现在的苏童一尝便知。30 年里,喝酒像一门功夫,被他练得炉火纯青。到了这个地步,他又开始渐渐怕酒。说怕也不确切,偶尔地,在心境良好情绪饱满时,还是有点馋,但怕酒桌上的“亡命之徒”。
他还嗜烟,喜欢抽“南京”和“芙蓉王”。手指和齿缝,留下处处烟痕。他在《米》中写这个东西时,用了“火燎烤过的烟痕”,“那条没有褪尽的烟痕”这样的语言。
电影是远房亲戚
一杯茶,一根烟,看书,写作,下地做农活,间或出席公众活动或者来一场自己的旅行。大多数时间,他的写作生活节奏闲散。三四年写一部长篇,2009 年出版了《河岸》,描述青春的烦恼和历史的荒诞。今年的新作是《黄雀记》,写少年的际遇和爱情。
晚上看球,睡得很晚,起得也很晚。中午十一点前不要指望他接任何电话⋯⋯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一天喝40 杯咖啡,为了保持清醒头脑,打鸡血般地写作。阿根廷导演费尔南多·佩索拉曾把生命喻作一次伟大的失眠。他说,扯淡。“我昨天不慈祥,主要是没睡好。”他睡眠质量糟糕,每天靠安眠药入睡,如果再让他早起,隔夜的安眠药总能在他脸上发挥出“正能量”。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章子怡是单元评委,他和余华则是一档节目的搭档主持。在戛纳,有人将他认作张艺谋。他也被问及,身为作品被改拍成《大红灯笼高高挂》、《茉莉花开》等电影的原作家,从巩俐到章子怡,这些中国一线女明星里,他觉得哪位的智商
最出众。
“如果智商不高,能混到一线吗?”他回答。还有一个问题:接下来,最期待哪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心目中最理想的导演是谁?“当一个女人怀孕的时候,最好不要向别人多提问题,应该多问问老公‘今天你给我吃什么’。”这也是他的回答。
在戛纳,贾樟柯给了他和余华两张票,俩人兴冲冲地去了戛纳电影宫,准备看看《天注定》,却被现场挡了下来。戛纳电影宫必须正装入场,他们一看就是闲散游客。只好打道回府。
他对电影总是维持着这种若即若离。“作家跟电影的关系经常会容易走进误区。电影是这么好的事情,它是否存在一种暗示,或者神秘的牵引力呢?”一不小心,写作会向电影靠拢。从《大红灯笼高高挂》拿到数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起,他对这个事情就很
清醒。
他把电影视作远房亲戚。他理解中的“远房亲戚”,有一个走动得很勤、很密,但同时另一个不来往了,这都是正常状态。不管走不走动,既然是远房亲戚,那血缘联系依然存在。
他现在住在南京郊区。隔三差五接到未知来电,跟他聊作品的影视改编。这样的电话并不少,然后,不了了之。小说《刺青时代》是2004 年出版后就决定改拍的作品,导演是贾樟柯。近十年过去了,现在还没有
拍,但他和贾樟柯没有放弃,未来可能拍。
长篇是情结
他曾是“先锋派”的代表。和余华、格非被称为先锋文学的“三驾马车”。从先锋文学崛起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先锋”依然是个美好的词,但已经离他非常遥远,变得模糊起来。
另一位“ 先锋派” 带头大哥马原说“小说已死”。他说,当年被认作“先锋”是1987 年和1988 年内,他留下了极具实验性的文本。“那是一种破坏秩序的心态。这是最原始的动机,这个动机无所谓好坏。”所以关于先不先锋和小说到底死没死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对他而言是小说到底应该怎么写。
“先锋”首先不是作家或作品的需要,而是一个时代的需要。就像每一个时代,都会对固有传统说“ 不”,然后再去试图营造一个新传统。这种营造对时代而言,同时也形成一个市场。“但恐怕我不会为了迎合别人而舍弃某种文学的立场”,他所认为的“先锋”是自己内心发生了一场革命,这种革命自写完《妻妾成群》起,一直在延续。
《桑园留念》、《纸上的美女》、《大气压力》相继发表时,遭到一位同事的狠批。“你的小说并不稀奇,没有人物,没有故事,是存心让人看不懂吗?不如写一本天书。”同事很奇怪, 从来没有在他的小说里头读到一个故事,从来没有看到他塑造过一个形象,
为什么要读他的东西?他当时听进去了。
到了《妻妾成群》,人物有了,故事也有了,尽管这并不是“先锋”所需要的东西,但前进和先锋与写作本身有什么关系?他“非常老实”地退到了传统小说。
近十年,苏童只写长篇。他特别有“长篇情结”,似乎此生不写长篇,就无法交待作家这份职业或生活。《河岸》是一个当今时代的故事,不似先前作品,往往将时代背景都虚化处理。2002 年出版的《蛇为什么会飞》是一个没有时代的故事。早期的《我的帝王生涯》更是极端,无关任何朝代的痕迹,总之就是一个古代的故事,有可能是500 年前,也有可能是1000 年前。《河岸》里,他开始刻意地写一个现代的故事。
追寻内心的生活
“时代无论多么改变,人性的内容不会改变,与生俱来的人性世界里,爱、恨、家国,不会因为科技发达而改变。比如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这个爱一直都没有差异。”写《河岸》的时候,他却非常想颠覆自己的固有理念。一个人和他的时代到底有什么关系?《河岸》的时代性和人物形象开始清晰。《河岸》并不讨喜。苏童还能不能写的质疑扑面而来。《河岸》的新书签售会上,他一度紧张,半开玩笑,现在不比以前了,不红了,不知会不会有人来?
他自言“不是一个狂妄的人”,却是一个固执的人。自小在江南长大,《河岸》完成了他写河流的夙愿。他一直在躲避有压力的写作,所以作品的时代背景都被虚化。以前都是“性情之作”,任性地写。《河岸》的故事取材“文革”,少年作主角。不管姿态好不好,他打算郑重其事地接住这种压力。他喜读海明威、博尔赫斯和塞林格,而自己写了三十年,时代出来了,人物也才出来。
《黄雀记》更是如此。他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描摩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青年。巴尔扎克曾说,一部小说就是一部私人的民族史。《黄雀记》对他的意义恰在于此。十年前,他曾说,文学理想是在50 岁写出自己最好的长篇小说。《黄雀记》是他送给自己50 岁的生日礼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和《被侮辱的和被损害的》这两部小说恰好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达《黄雀记》的脉络和精神取向。”这同时,也是他对自己喜爱的文学大家和对文学本身的致敬。
对苏童而言,文学的话题在青春期已经聊透了,青年时的叙说和写作冲动转化为一种更职业化的操守。不算严格地,每天写作四五个小时,这是他与文学之间唯一的勾连。“有写作习惯的人会比别人多出一种生活,除了忙碌的工作、应酬、房租,还会有内心的生活。”写作之时,他割裂自己然后接受质疑。写作之外, 他寡言少语,兼具数种“好男人”不会有的生活恶习。两者之间,他唯一对抗的是不要让“平庸”成为毒菌,浸透文学。
前一篇:张小北 真正懂电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