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李安 各自表述
3月6日,第78届奥斯卡奖揭晓,李安凭借 《断背山》 获得了最佳导演奖,在此之前,李安已经将金狮奖、金球奖、国家影评人协会、美国导演工会和伦敦影评人协会等多项大奖揽入怀中。李安一路走过,惊起的喧哗早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电影艺术领域,李安获奖的第一时间内,他的出生地台湾各路政坛人物纷纷发去贺信,陈水扁、吕秀莲对其表达最高祝贺,称其为“台湾之光”,连战则纠正陈水扁表达方面的“政治不正确”,称其为“中国之光”,而马英九则称其为“亚洲之光”。三组不同的政治人物,“三光政策”明显的不同,反映出他们不同的政治心态:陈水扁“台独”的本土意识强烈,借李安来凝聚本土意识;连战中国情结深厚,念兹在兹,大中国的观念须臾不敢忘怀;最初以“一个统一的中国”为“终极目标”的马英九被陈水扁逼退到“独立也可以是台湾人民的选项”这条道上,刚刚惹得一身骚气,所以他轻易不敢去碰“中国还是台湾”这个敏感话题,干脆以“亚洲之光”来就地打滚。
这样就有了同一个李安,不同的表述。说他是“台湾之光”没错,李安生在台湾,在台湾艺术大学完成大学学业,然后才去美国继续深造;说他是“中国之光”更妥,李安祖籍江西,而且台湾实为中国之一部分,李安的华人血统和DNA不用检验都是“证据确在,铁证如山”;说他是“亚洲之光”也很有道理,李安确实是第一个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亚洲人。之所以有这样三顶大小不一的帽子要戴到同一个李安的头上,是因为送帽子的人有不同的情怀和胸襟。
李安与陈水扁都出生于台南,李安与陈水扁都是所谓代表台南人“出头天”的人物,阿扁借此做文章于公于私可以“双美”。有趣味的是,身在美国却也知台湾政治况味的李安却深恐为家乡的政坛污水所沾湿衣裳。在陈水扁因“废统”言论获罪美国的时候,阿扁曾对外形容台湾与美国之间是“超越情爱,摒除偏见”的关系,想用 《断背山》 里两个牛仔的深情款款来说明台北与华府之间微妙而又难舍难分的政治恋爱,殊不知台北与华府虽然曾经在一起艰辛放羊过,华盛顿也多次让李登辉、阿扁过境美国,使得李登辉、阿扁偶尔也能与华府大小官员一起会面,共话“政治断背山”,追念旧情,叙说新痛,但台湾与美国终究是两个“男人”之间的爱情,现实的国际社会是很难报以理解的,而且,美国也有与中国正式的政治“婚姻关系”。所以阿扁的言论让马英九一头雾水,质疑他“到底看没看过 《断背山》 ?”而当记者问到阿扁用 《断背山》 喻台美关系时,李安也表现出很不满的语气,说那些“总统”、“政客”就不要再说了。显然,说过“人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的李安不乐意他的那座纯真美好的神山被阿扁所污染。
阿扁与李安其实都是台南一中的校友,在阿扁喜欢拉上其他人一起为他的身体“搓背”时,他的母校台南一中却显出一番敬而远之的态度。在台南一中的校史馆里,李安的资料堪称校友之冠,而陈水扁却只有几张照片和一本书。显然,母校也不太愿意为这个“杰出校友”推背。
据台湾“新闻局长”郑文灿说,台湾行政当局将参照当年李远哲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规格来奖励李安,不过李安婉谢了。当初,与李登辉、陈水扁同称为“台湾之子”的李远哲,用自己的学术光环为民进党背书,却最终年华老去,也光环散尽。
在政治人物眼里,李安是“台湾之光”、“中国之光”和“亚洲之光”,在整个华人眼里,又是“华夏之光”。很多人都牢牢地记着他在获奖后宣称“I'm proud to be a Chinese,I’m not an American actually”,记着他用中文说“谢谢”的情形,持美国绿卡的李安上上下下都获得了政治的、民族的解读,李安的“艺术之光”唤来了各种自豪感,而不管 《断背山》 从编剧到制片、从演员到内容都打着“made in American”的标记。 《断背山》 没有表现这个中华族落的生活(这绝对不是挑剔,也无损于该片的艺术质感),却变成引发民族自豪感的源泉,而且这种民族自豪感无意间也化成了一种民族生产力,真是李安收获的“意外之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