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男人装》单女活动 |
我看单身女性
王受之
去年,有天晚上,一群朋友请我去个酒吧聊天,虽然包房里面有卡拉OK,我们这群人大概都过了唱歌的年龄,就清谈。我看见六七个大概30多岁的职业女性挤在一边唧唧喳喳地谈什么,见到我都问我要新出的书。这些女人基本都有不错的职业,做媒体的、设计时装的,或者是广告人。她们穿着入时,大都已周游列国,个个有车有房。她们们叫我参与聊天,我走过去,开玩笑说:你们中间有谁能帮我介绍个“怨妇”啊?我就想找个单身的“怨妇”聊聊天。没想到 “唰”的一声,几个女性都举手,吓我一跳。细细看看,其中单身的居然超过半数。单身比例如此之高,真是时代不同啦!
如果20年前,有个职业妇女单身,肯定是有问题的——不是老公给镇压了,就是自己有些变态。那个时候,二十四五岁如果还没有找到“主”,不说自己,家里人都慌了。好像女当嫁是天经地义一样。现在情况变了,单身女性越来越多,我打交道的朋友中,单身女性总有几十个,从二十来岁已经铁了要单身的极端分子,到五十来岁也没有嫁的中老年妇女都有。我的一个姑母,50年前从香港来的钢琴家,在美国一家名牌大学当音乐学院院长多年,从未婚嫁,和三个不嫁的女教授住一栋大房子,我看她们都开心得很。这种情况在西方非常普遍,是女权鼎盛呢,还是女人出嫁越来越困难呢?我说不上来。
很久以前,广东顺德曾经流行“自梳”,女性自己开脸之后,终身不嫁,我小时的保姆“云姐”就是这样一个“自梳女”。据说其中好多守身如玉,不过性要求终归存在,因此“同性相吸”的不少。自梳制度已经消亡,现在还有几个80多岁的老太太尚存,住在村子里的养老院里,共度余年。
我在美国的一个设计学院教书20年了,因为是理论系,因此学院中全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博士一堆堆的。其中女性一半,单身的又占一多半。有几个是女权份子,不用说找男人嫁,谈到男人就咬牙切齿的极端女权者都有几个。一个最极端的叫珍妮,此人见男教授都不打招呼的,我和她同事20年,彼此没有讲过十句话,我看见她就知趣地走开,省得自讨没趣。另外一个叫玛丽的女博士,是小有名气的艺术心理学家,模样好看,像中年时候的简·方达,很有气质,也不讨厌男性,曾经有个男人,离异了。好多年来,也没有少见她去比华利、好莱坞那些名餐馆、酒吧,但是她从没有固定的男朋友,可能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她的精神压力总是很大,几年前不知道为什么,从自己在好莱坞的那栋14层住宅跳下去,死了。珍妮在教员餐会上咬牙切齿地骂这个自杀的玛丽,好像在骂叛徒一样。我们一群男教授都觉得心寒:人家尸骨未寒,就咒人家,不地道,但是没人敢答她的茬。
西方高级知识分子女性单身的多,好像比较常见,不是不想嫁,而是不容易找到自己满意的男人。国内现在单身女性也越来越多,和西方接轨了。
在我看,单身女性之所以选择单身,总是有几个可能性:其一是高不成、低不就,错过时机,这类人其实不是不想有个伴,不是仇恨男人,而是找不到合适的。因为生理原因,女性年龄大了,找合适的男的不容易,而大凡学历高的,职业好的,总不希望找个学历低的、职业不好的做伴侣。不是男人死绝了,而是适合这类高学位、高职业技能的女性的男性不多,其实中国还是个男多女少的大国,这类女性,其实依然在寻找对象,不过越来越难实现自己的目的就是了。其二,是离异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更加谨慎;摸索前进,困难重重,因为女性“再嫁”就好像价值低了一样。社会成熟了,女性也认为“再嫁”的男性不是那么真实,总有点怕怕。其三,是女强人那类,自己忙得两头不见天日,谈何恋爱?女强人中间,单身的多半是事业心太强,恋爱太花时间,自己没有那么多工夫找,到恋爱成功之后,谨慎小心,因为无法搞清楚男人是爱她还是爱她的钱了。没有时间泡到水落石出的了解程度,因此干脆算了。第四类,自然是性取向不同,女性中同性恋比例不比男人的低,不过社会对女性同性恋比较宽容,就是姊妹一样亲而已,不会称她们是“同志”的。在街上,两个女性勾肩搭背,没人注意,但如果一对男的如此,背后马上来句“gay佬”啦!
选择单身,我看好像是一个社会越来越发达的社会走向,在斯堪迪纳维亚,同居、单身人口几乎占了全人口一半,喜欢就大家住一块儿,不喜欢就分手,来去自由,也是个方法。因此,单身倒成了保持机动性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