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髦的职业陷阱

(2006-04-30 12:29:34)
分类: 《男人装》编辑随笔

   在国内,大学考进中文系的大多给人不聪明的印象,如果能考取英文专业,那离聪明人不远了。在国内从事传媒职业,其结果很有些吃青春饭的嫌疑,人一老,就没地方呆了。

    赵忠祥和凤凰卫视是个例外。作为个体,赵的“老来香”现象对中国传媒业的

职业化思考并没有根本上的帮助,而作为新兴电视媒介的凤凰本地化成功倒是一个

不错题材。凤凰卫视在职位上特设了“资深评论人士”、“本台政经顾问”之类,

无疑为那些资深传媒人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北大的学生戏称此为“白胡子产

业”。时尚集团也力求让更专业的人加盟进来,在职务级别上设置了多重阶梯,如:

助理编辑、编辑、主任编辑、资深编辑、首席编辑、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主编、助理出版人、执行出版人、出版人。目的之一也试图避免年龄成为时尚行业的禁忌。

   不过,上述情况仍然无法改变中国传媒业在整体上的不专业。在一个传媒从业者

的自身定位如坠云雾的情境中,时尚类杂志(含其他媒介)的定位准确性只能是跟着

感觉走了。

   杂志作为一种行业因为所有权属于国家,垄断成为必然结果,2003年中国一些时

新闻类媒体曾将出版归纳为“中国最后的十个垄断行业之一”。而时尚类杂志似乎

于没有技术含量及不需要专业技能的媒体,即门槛比较低。也因此,不少时尚类刊

的人员招聘过程几乎与文学类杂志一样,中文系的就可以了,要么就是服装系的,

至跟文字沾些边的哲学系也可以接受。低门槛造成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的恶果。国

媒体的时尚记者则可能是某时装公司的公关经理、市场主任甚至设计师,懂多国语

言。而我们的时尚记者和编辑们大多英文不过关、缺乏对新闻的敏感性、分析能力及

写作技能不足。

    我周围的主编们具有惊人相似的特征:女性为主;年龄在35岁以下;英文能听懂

部分,英文写作基本不符合外企的要求,与人谈话喜欢中文中夹带一些英文,很像钱

钟书先生所评述的那样——好比吃了顿大餐,在牙齿缝里留下一些菜叶子,让别人羡

慕他(她)的生活水准; EQ高出常人;中文水平仅够写本情感类图书而且销量绝对不

超过3000册;频繁跳槽(一个岗位的平均时间为2年);不拥有多少财富却养成了一大

堆坏毛病;敏感、苛刻、神经质、刚愎自用。如果还想增加一条的话,我觉得应该

是,并非名校毕业,更非中文或新闻系毕业。她们是一群“万金油”式的娇子,赶上

了浮华时代的浮华需求。

  有一次,王锋(前《时尚健康》MensHealth主编)对我说起媒体圈的一些朋友调侃,“现在是一流主编做图书,二流主编做时尚杂志”。这位曾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的男人说这番话时我感到了一种干燥的无奈。事实上,在时尚媒介领域,男性的话

语权远不如女性。在一个女性气质过剩的环境下,男性期刊的出版首先就遭遇到人才的挑衅。

   不过,随着外资的渗透,媒介的前景依然可以期待。从媒介中人自身而言,目前最缺的是职业技能。某日我在TOM网站做现场采访时曾为此呼吁过:“在中国从不缺少聪

明的文字工作者、敏锐的商人、具有艺术水准的平面设计师,但杂志的职业经理人严

重缺乏!”

 

 

摘自《时尚,幕后的策动——时尚编辑职业入门》

作者:瘦马

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

定价:3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