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男人装》编辑随笔 |
职业化思考并没有根本上的帮助,而作为新兴电视媒介的凤凰本地化成功倒是一个
不错题材。凤凰卫视在职位上特设了“资深评论人士”、“本台政经顾问”之类,
无疑为那些资深传媒人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北大的学生戏称此为“白胡子产
业”。时尚集团也力求让更专业的人加盟进来,在职务级别上设置了多重阶梯,如:
助理编辑、编辑、主任编辑、资深编辑、首席编辑、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主编、助理出版人、执行出版人、出版人。目的之一也试图避免年龄成为时尚行业的禁忌。
的自身定位如坠云雾的情境中,时尚类杂志(含其他媒介)的定位准确性只能是跟着
感觉走了。
政新闻类媒体曾将出版归纳为“中国最后的十个垄断行业之一”。而时尚类杂志似乎
属于没有技术含量及不需要专业技能的媒体,即门槛比较低。也因此,不少时尚类刊
物的人员招聘过程几乎与文学类杂志一样,中文系的就可以了,要么就是服装系的,
甚至跟文字沾些边的哲学系也可以接受。低门槛造成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的恶果。国
外媒体的时尚记者则可能是某时装公司的公关经理、市场主任甚至设计师,懂多国语
言。而我们的时尚记者和编辑们大多英文不过关、缺乏对新闻的敏感性、分析能力及
写作技能不足。
部分,英文写作基本不符合外企的要求,与人谈话喜欢中文中夹带一些英文,很像钱
钟书先生所评述的那样——好比吃了顿大餐,在牙齿缝里留下一些菜叶子,让别人羡
慕他(她)的生活水准; EQ高出常人;中文水平仅够写本情感类图书而且销量绝对不
超过3000册;频繁跳槽(一个岗位的平均时间为2年);不拥有多少财富却养成了一大
堆坏毛病;敏感、苛刻、神经质、刚愎自用。如果还想增加一条的话,我觉得应该
是,并非名校毕业,更非中文或新闻系毕业。她们是一群“万金油”式的娇子,赶上
了浮华时代的浮华需求。
的男人说这番话时我感到了一种干燥的无奈。事实上,在时尚媒介领域,男性的话
语权远不如女性。在一个女性气质过剩的环境下,男性期刊的出版首先就遭遇到人才的挑衅。
明的文字工作者、敏锐的商人、具有艺术水准的平面设计师,但杂志的职业经理人严
重缺乏!”
摘自《时尚,幕后的策动——时尚编辑职业入门》
作者:瘦马
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
定价:3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