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THE FACE》致敬

(2006-04-23 01:17:46)
分类: 《男人装》编辑随笔
向《THE <wbr>FACE》致敬
 
 
创立于1980年的《THE FACE》曾经是英国最有影响力的杂志,由Wagadon出版社出版发行。《THE FACE》曾经被称为“80年代的时尚圣经”,他把握着年轻人的文化潮流达二十余载,《THE FACE》获得空前成功的时候,他就是时代与时尚的风向标。当EMAP的出版商决定2004年5月是杂志最后一期出版的日期时,这也意味着时代再一次改变了。
 
《THE FACE》的衰落源于复杂而虚幻的因素:大都市主义,或许更确切地说是关于这种指责中的那些狭隘的观念;在过去10年中,人们对于印刷出版与网络出版并存这一事实竟然视而不见,此外更好的解释或许就是:《THE FACE》的成功导致了他的失败——不仅仅是杂志,在广播、报纸中这种由盛至衰的例子屡见不鲜。但这也无法确切地解释《THE FACE》的失败,模仿意味着竞争,确实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被模仿者必将被模仿者所超越。
 
《THE FACE》强调消费主义和自我表现主义,他背离了关于生产的政治斗争。他最初的成功正值钢铁工人和煤矿工人罢工之际,《THE FACE》的定位与这两者都没有丝毫关系,他没有鼓吹向撒切尔的英国屈服,但他帮助使反叛成为一种时尚。《THE FACE》安慰那些要求理解和改变这个世界的人们。文化批评家迪克赫伯第把他界定成为一种新的文本,其特点是通过读者在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巡回,和从矛盾的并置中获得快乐。这与那种通过对内容本身的阅读和消化为主要方式的出版物大不相同。《THE FACE》的认识论,以及他对世界的呈现方式,就有了《THE FACE》这种自负式的反讽。
 
《THE FACE》是无法取代的,但同时他又承载着消费者甚至消费本身的很高的期望,通过阅读并体会《THE FACE》,你自己也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张面容,一个正在兴起的俱乐部中的表演者,一个你当地主要街道上的一段传奇。你可以把《THE FACE》当作是你的圣经,从中得到最完美的风格。一方面《THE FACE》忽略了消费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他努力使消费者跳出圈外,去全面宏观地享受消费。
 
但是狭窄的消费领域没有办法支撑广阔的天地,典型意义上的消费者——《THE FACE》最初瞄准的那种面孔,在以越来越小的市场和文化形象识别为特点的语境中,消失怠尽。讽刺的是,25年前《THE FACE》帮助建立了俱乐部文化,而现在人们独立于任何俱乐部并可以在其间的任何俱乐部游走的本领却越来越差。
 
我更愿意把《THE FACE》的死去看作是一个特例,作为80年代颠覆派的优秀代表,《THE FACE》的颠覆使命其实是受到了如今互联网的严重威胁,网络精神比你更颠覆,永远是颠覆再颠覆的《THE FACE》的停刊也合情合理。事实上,在一本《THE FACE》倒下的同时,我们仍能发现更多地,诸如《WAD》、《SLEAZE》等新浪潮杂志的成长。
 
向《THE <wbr>FACE》致敬
 
 
向《THE <wbr>FACE》致敬
 
(XUXU)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