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满嘴乱喷 |
从今天起我们这里电话号码升至8位了,惊讶于现在电信事业的发展速度,通讯技术的发达。短短几十年,给我们老百姓带来许多方便,尤其是现在网络的发展,真不敢想像如果没了互联网我该怎么过。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上海小朋友报电话号码,非常羡慕,因为我们没见过电话是个什么样子,更不要说打电话了。
第一次见到电话是我们村后一家村办小厂,一部黑色手摇式电话,很大,听筒就像米老鼠的两只大耳朵,侧面一个摇把,相当于现在的拔号键吧。还配有两块大干电池挂在墙上。打电话先按住电话机摇几下摇把,再拿起听筒。那时打电话就都叫摇电话,就像冯小刚电影《手机》中的片头一幕。虽然那是个笨重的家伙,但是在那个年代却是最现代化的设备了,它每天吸引着我们小朋友的目光,觉得它特别神奇,黑黑的匣子里竟能听到别人说话。每每有人打电话,我们一帮小朋友都会趴在窗口,瞪着一双双好奇的眼睛观望。
记得有一次,我们村里有位姑娘在县城上班,因为家里有急事需向单位请假,县城离我们那里有三十多公里,现在看来是一个短短的路程,但那时交通不便,来回要一整天,于是她打电话向单位请假。那时的电话在乡、区、县都设有总机,有专门的接线员转接电话,打到哪里需要一级一级的总机转,通过这么多总机一转,再到达她单位的时候,通话效果已经非常差了,所以得扯着嗓门大声喊,本来是一个文静女子,淑女风格,却因电话声音不清,又着急请假,面目狰狞的对着听筒大吼“喂、喂”,一副河东狮吼状态,既无奈又好笑。这是我们这些小朋友们记忆深刻的一次打电话。还好她喂了半天,私假终于请到了。那也是科技落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无奈。
后来去乡里办事,还有幸见到了电话总机,我先称之为电话中转台吧,具体怎么称呼那东西我也不知道,一柜子上有许多的电线接头接孔,接头一端还带有弹簧,接线员熟练操作,接头上下纷飞,在我们看来非常有趣,接线员肯定觉得非常乏味了,而且那时候打电话都要通过她们中转,没有隐私可言喽!她们每天在电话里听人家的喜怒哀乐。
过去装电话是财富、身份的象征,一部电话初装费就要四伍千元,普通人家是享受不起的,即使后来初装费一降再降,装电话的老百姓还是不多。有一年装电话竟然通过行政手段来干预,在我们看来也许是可笑之举,或许电信局老总和政府领导关系比较好,配合领导搞个形象工程,某个地区电话装得多也就说明该地区老百姓富裕,所以就出现了大小官员到处动员老百姓装电话的场面。然而老百姓就是不吃这一套,打开市场不通过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而是通过这些强制手段,结果肯定是以失败而告终。现在的一些汽车销售市场又出现了这种现象,通过行政手段来干预老百姓买车,而不是在汽车本身的价格、性能、服务等方面花精力。
现在电话没有初装费了,在性能、服务、收费等方面还算可以吧,所以我们这儿基本家家户户装有电话,要不现在电话号码咋要升位呢?
清风梅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