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是外地人对城市贡献的最好量化
(2016-08-19 23:37:19)
标签:
北京积分落户 |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
这几天,外地人积分落户,成了北京的热门新闻。笔者的一位旧同事今天上午发微博称,今天一上班,不少外地同事都在那里低头算自己的积分,看和落户的标准到底还有多大差距。算的结果,大多数人还是非常失望。因为一半以上的人,就连需要同时满足的4个条件都不具备——年龄和无刑事犯罪记录这两条都问题不大,可是有的还没有办居住证,有的没有达到连续缴纳7年社保。
有了上述四个同时具备的基础条件,还要通过9项具体指标进行积分: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教育背景指标、职住区域指标、创新创业指标、纳税指标、年龄指标、荣誉表彰指标、守法记录指标。可以说,作为一名打拼在北京的外地人,要在这样的条件面前“过关斩将”,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积分落户,是北京市政府对中央有关政策的具体落实,同时也兼顾了北京的资源承载力、空间布局调整等本地因素。门槛高也好,低也罢,都是一个“只能如此”的没办法的事儿。不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对此都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
积分落户,不仅是给那些真正热爱北京、并实实在在为北京做出贡献的外地人应有的奖励,同时也为以往一些挂在嘴边的争议话题提供了可以停息争论的理由。比如,在那些人口净流入比例极高的一线城市,每当外地人遇到子女上学等自以为被“歧视”的难处时,总要以“给这座城市做了贡献”为由表达不满。那么,你是否真的为这座城市做出了贡献?你的贡献到底有多大?往往也是一笔说不清、道不明的糊涂账。而积分落户标准的“4+2+7”,则对你的贡献给出了明确的量化,无论你是否服气,这也都是上有中央精神、下有群众基础的社会公认标准。
积分落户,也给许多其它的社会管理提供了正面导向。最为明显的,是从申请人的对北京的“正能量”和“负能量”两个角度来计算积分,这对于那些有志于融入北京的外地人来说,更容易释放其善的一面,也利于他主动抑制潜在的恶。仅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同时满足积分入户的四个条件中,第一个就是持有本市居住证。可就是这个居住证(前身为暂住证),以往很多人外地人都嫌办理麻烦而不予理会,给政府对外地人的管理造成困难。而现在,居住证成了积分入户的首要条件,拿这个不当回事的人,恐怕就会越来少了。
前一篇:“京片子”保卫战应该怎么打
后一篇:温州塌楼事故给人带来的严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