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儿去找“有形更有魂儿”的年俗
(2015-02-25 15:15:18)
标签:
春节年俗文化时尚杂谈 |
分类: 生活杂感类——文章列表 |
今天老婆去了北京的一个庙会,回来之后大呼没意思。“宣传中说的与名人互动节目,很多都没有开通;人太多,场地太小,人流拥挤,很多人纯粹是哪里人多往哪扎,跟着众人漫无目标的瞎逛;小吃贵得惊人,很小的一碗茶汤,竟卖到20块钱。卖20块钱的羊肉串,可吃的部分最多占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都是大肥肉,简直没法吃,太宰人了。”
很显然,今年的庙会,还是重复了往年的缺少创新、单调乏味,使人们不去便无事可干,而去了又觉得挺没意思……连续几年了,笔者屡次呼吁,要把庙会办出特色品牌,按照不同主题、吸引不同受众的思路来办,可是并没有引起主办者的重视。
不管怎么说,如今的年味儿变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认识这种现象,我个人认为应该着眼于以下两点:
一是春节的过法发生变化,年味儿也要有新解。比如在都市,春节虽然还讲究合家团聚,但现在不太注重一聚几天,而是在短暂相聚后,大家各找各的乐趣;以前除夕要守夜,现在变成了看春节联欢晚会;原来拜年是相互串门、面对面地拜年,现在大多变成了用短信、微信等电子化方式拜年;年夜饭,原来是一家几代人在家里吃,现在变成了到外面吃……所有这些,只能说过年的方式变了,虽然导致传统的年味儿在变淡,但新的年味儿又变浓了。
二是无论到了什么时候,春节都不会缺少文化,如果觉得年味儿变淡了,也只是因为缺少春节文化的载体造成的。洋节日之所以在城市青年中更加流行,决非无缘无故。热衷于追洋节的人,除了对传统节日仅停留在吃穿等物质消费、人际交往中那些提着礼品探亲访友的方式觉得俗气之外,洋节日更少拘束、轻松自在、更讲究小团体或一对一交流的方式,才是吸引参与的最主要原因。从这个意义来说,如今的年味儿变淡,未必是因为排斥“年”的情感,而是目前过年的过法,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丰富多彩的追求。因此,年味儿不仅仅是一个“保”的问题,更是一个包括扬弃在内的“创”之过程。
对于春节文化,日前曾有专家认为,有形更有“魂儿”的年俗,才能焕发新生命。没有“魂儿”的年俗,被人们忘记也没什么可惜。因此,对传统年俗扬弃也好,创造新的年俗也罢,都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需要政府、学界、媒体、商家等在互动中形成合力,政府尤其应该发挥整合智慧资源、提升创意效率的牵头作用。仅以庙会为例,虽然其蕴藏着极大的文化及商业机会,但是却不能全指望市场的力量来解决,否则就只剩下赚钱、宰人了。如何让庙会真正好看、好玩,真正让人体会到文化魅力而流连忘返,专家倡导、行政推动的能量,才是真正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