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份钱没法降”的底气从何而来

(2013-05-28 02:53:30)
标签:

北京出租车

涨价

份钱

没法降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到底谁应该为出租车司机的利益来埋单?是消费者吗?为什么只能涨价不能降份钱?对此,北京出租车调价听证代表、首汽集团高管梁海晨称:出租车公司的份钱不仅没有任何可降的空间,而且随着人工等刚性成本的年年上涨,目前收的份钱标准,五年时间单班车还将出现亏损,更谈不到暴利。(央视《面对面》5月26日报道)

对于梁海晨列举的、用在一线司机身上的“刚性成本”,我想人们不会有多大争议。因为这一块是公开账,说不了什么谎。但是他没有说出的企业高管的收入有多少,是否摊入了出租车的运营成本,还有“每百辆车摊5——6名管理人员”的这一块成本,而且“行业要求我们做这么多的事情,管理人员就不能减少”的说法,却为出租车公司的管理成本为什么降不下来,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

不错,出租车行业的特点,就是单兵作战,一个人开着一辆车出去,就是一个流动的“单位”。对出租车司机的监管,如果没有技术含量很高的手段,一个盯一个恐怕也盯不过来。每百辆车均摊五六个管理人员,到底是多还是少?唯一可依据的,只有“行业要求我们做多少事情”了。可问题是,提出行业要求的政府,未必关心企业的经营成本,更不会在意企业在聘人、用人时有没有利益输送,以及成本列支的合理性问题。而当“多少管理人员才算合适”的裁量权落到企业时,一头是弹性很大的人员配置,一头是可以转稼给司机的增人成本,“份钱没法降”正是仰仗了这样说不清、道不明的灰色地带,才被堂而皇之地说出的。

区区出租车公司的经营成本,尤其是不那么刚性的管理成本,为什么会有争议?我想不外乎两条。

首先,目前各地的出租车运管模式,都是“政府部门——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司机”金字塔式层级管理体系。这样的做法,说白了就是政府把一部分管理职能延伸到出租车公司,而这样的延伸,既不可能占用行政资源,也不可能完全市场化,只能把专营作为回报,并相对放松对公司的控制。这种既“公益”又“市场”,既有行政影子,又实行企业化经营的思路,使政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变得相对微妙——既要“绝对听从政府统一部署”,又只能对经营成本的虚实,成本如何转嫁有所忽略了。

其次,在当前的运管模式下,出租车公司的经营成本,肯定不是纯粹市场化的经营语境,这是外界称其“暴利”、业内频频喊冤的主要原因。比如说,政府强制报废老旧车型,而有的车使用期还很短也不得不报废,其报废的成本消化到哪里了?再比如政府下一个令,出租车公司就要统一安装新装置等。而所有这些增加的成本,政府与企业间又是一笔什么账?没有竞争、又必须增加的这些非市场化成本,如果向司机和消费者进行了转嫁,“份钱没法降”是否应该理解为是公司和政府的共同态度了?

在出租车调价听证会上,有代表提出,不明确出租车的定位,就无法确定利益各方的角色。这话,才算真正说到根子上了。这个定位,不是出租车公司高管所理解的“小众”与“大众”,而是行政色彩在这个行业到底应该渗透到多深。梁海晨说的一句实话是:这个行业是四个利益相关方,乘客、司机、企业和政府部门。现在人们其实都在围绕着前三个来争论,这显然是不够全面,甚至是没有触及根本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