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强奸犯照片张冠李戴”看综合浮躁症
(2012-05-30 02:38: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
近日,全国近百家报纸、电视台和网站相继报道了“河南原永城市委常务副秘书长李新功奸淫幼女数十名被抓捕”的消息。然而,多家媒体对此事件进行刊发和报道中,均将犯罪嫌疑人李新功的照片刊登为华阴市市委副书记李新功的工作照。此后,华阴市委宣传部发布澄清声明。市外宣办也通过各方努力,联系相关网站、电视台和报刊,但目前收效甚微。(《三秦都市报》5月29日报道)
从事情本身来说,有媒体配错了照片,当事人予以澄清,本来都在可以理解的范围内。但是“照片张冠李戴”的事再被传到网上之后,舆论的发酵过程,却有点让人很难理解了。
先说媒体的浮躁。全国97家报刊、电视台和网站,在转载配发犯罪嫌疑人李新功的照片时,都搞错了。让人很难想象,这些媒体的发稿程序、几审过关,怎么一下子都成了“纸糊的”?这些媒体从编辑到老总,一天到晚都在想什么?做什么?这样的集体错漏,很难用轻描淡写的“失误”来解释。在有些媒体看来,是不是觉得报导对象只是一个县里的小官,不值得认真呢?从去年开始的媒体“走转改”,怎么就没有触及到如此具体的编务事项?媒体如此浮躁,又怎么可能正面引导社会呢?
再说网民的浮躁。强奸犯照片被张冠李戴,陕西华阴的李新功本来是受害者,可是网民的跟帖中,冷言相讥甚至幸灾乐祸者却占了大多数。越想澄清自己,反倒越成了网民的出气筒。类似“即使不是强奸犯,顺便查一查他有没有贪污,也是必要的”、“歪打正着查一下,说不定也是一样”的帖子占了主流。让人强烈感觉到,网民的情绪,根本不是针对“李新功”的真或假,而是给整个官员队伍贴上了一个标签。那种极度情绪化的态度,口不择言的表达,颇有一种“发泄至死”的疯狂。如果我们从常理的角度想一想,既然官员也是人,就必然也有好中差,而且“好”和“中”总会是大多数,哪有理由“仇”到那个地步呢?
最后再说澄清事实的华阴有关部门。强奸犯照片被张冠李戴,对华阴市委副书记的李新功来说,肯定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但要说有多大,我看也未必,对华阴的地方影响更谈不到。因为道理明摆着:对于全国大多数不认识李新功的人来说,哪张照片才是真正强奸犯并没有意义,因此也不存在对谁的好评或恶评;而少数与“陕西李新功”相识的人来说,尽管人是同名同姓,但一个在河南永城,一个在陕西华阴,照片之误也一目了然,看到了也不会相信,当事者最多只是费一些解释的口舌。至于肖像权,倒确实有必要重视,但完全可以由当事者本人通过法律渠道个别解决,没必要兴师动众。从此事的性质、影响及当事人李新功市委副书记的地位来看,当地有关部门通过媒体发一个澄清声明,已算处置得当。如果再动用更多的公共资源来处理,同样也有滥用公权、心浮气躁之嫌了。
从事情本身来说,有媒体配错了照片,当事人予以澄清,本来都在可以理解的范围内。但是“照片张冠李戴”的事再被传到网上之后,舆论的发酵过程,却有点让人很难理解了。
先说媒体的浮躁。全国97家报刊、电视台和网站,在转载配发犯罪嫌疑人李新功的照片时,都搞错了。让人很难想象,这些媒体的发稿程序、几审过关,怎么一下子都成了“纸糊的”?这些媒体从编辑到老总,一天到晚都在想什么?做什么?这样的集体错漏,很难用轻描淡写的“失误”来解释。在有些媒体看来,是不是觉得报导对象只是一个县里的小官,不值得认真呢?从去年开始的媒体“走转改”,怎么就没有触及到如此具体的编务事项?媒体如此浮躁,又怎么可能正面引导社会呢?
再说网民的浮躁。强奸犯照片被张冠李戴,陕西华阴的李新功本来是受害者,可是网民的跟帖中,冷言相讥甚至幸灾乐祸者却占了大多数。越想澄清自己,反倒越成了网民的出气筒。类似“即使不是强奸犯,顺便查一查他有没有贪污,也是必要的”、“歪打正着查一下,说不定也是一样”的帖子占了主流。让人强烈感觉到,网民的情绪,根本不是针对“李新功”的真或假,而是给整个官员队伍贴上了一个标签。那种极度情绪化的态度,口不择言的表达,颇有一种“发泄至死”的疯狂。如果我们从常理的角度想一想,既然官员也是人,就必然也有好中差,而且“好”和“中”总会是大多数,哪有理由“仇”到那个地步呢?
最后再说澄清事实的华阴有关部门。强奸犯照片被张冠李戴,对华阴市委副书记的李新功来说,肯定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但要说有多大,我看也未必,对华阴的地方影响更谈不到。因为道理明摆着:对于全国大多数不认识李新功的人来说,哪张照片才是真正强奸犯并没有意义,因此也不存在对谁的好评或恶评;而少数与“陕西李新功”相识的人来说,尽管人是同名同姓,但一个在河南永城,一个在陕西华阴,照片之误也一目了然,看到了也不会相信,当事者最多只是费一些解释的口舌。至于肖像权,倒确实有必要重视,但完全可以由当事者本人通过法律渠道个别解决,没必要兴师动众。从此事的性质、影响及当事人李新功市委副书记的地位来看,当地有关部门通过媒体发一个澄清声明,已算处置得当。如果再动用更多的公共资源来处理,同样也有滥用公权、心浮气躁之嫌了。
后一篇:重提弹性退休请不要忽略4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