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制苹果”能否上升为一种监管体制
(2011-01-10 17:52:24)
近日,央视对北京一些批发市场苹果纸箱夹层中灌入水泥欺骗消费者进行了报道。此后记者又走访了报道涉及批发市场,不仅未再发现这种现象。而且还发现装苹果的纸箱里都多了一张的“身份证明”。例如,有箱内纸条上写着,品名:苹果,产地:山东栖霞,净重:28.5斤,联系人:张××。据商户说,这是媒体曝光之后,批发市场已禁止“水泥纸箱”进入市场,更严格的是,现在卖苹果已经开始实行“实名制”了。(《山东商报》1月9日报道)
作为消费者,笔者以前也曾遇到“礼品果箱塞砖头”这样的事,没想到,现在果箱里塞砖头已经算是“小儿科”,纸箱生产商竟然“想果贩所想”,在纸箱板的中空部分填充水泥,使一个本来只有1斤重的纸箱,可以一下子增重3斤多。水泥卖出了苹果价,钱财上坑害了消费者暂且不论,流通环节通过对消费者的欺骗销售,也会通过层层上传“不愁卖”的扭曲信息,给上游果农、以及生产资料供应者带来了“涨价有理”的心理暗示,为市场健康带来越来越大的隐患。
没人会怀疑,食品安全是如今关注度最高、公众满意度最低的重大社会问题。北京奥运会期间,相关部门为保障奥运食品安全,实行了“奥运蔬菜烙上身份密码”制度,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可立即追溯到源头。这应该被认为是最早的实名制监管,也曾一度被公众呼吁推而广之。但是同样不难想象的是,“奥运蔬菜”作为特例,可以启动这样的监管程序,而对普通民众来说,享受如此待遇,并不是操作上能不能,而是太高的社会成本,让民众是否享受得起。
而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以实名制供应食品,社会成本并非不能降低,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也不是不能提高,关键还是我们的公共服务者,能否改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式的被动。这一次北京出现的实名制苹果,不过是在媒体曝光、批发市场出于信誉自保而采取的应急举措而已,从始至终也没见到来自政府监管机制发挥作用。更为万幸的是,水泥果箱只是通过“水泥卖出苹果价”来坑害消费者,不存在安全隐患。如果这是一起食品安全案,这样的监管机制又怎么能让人放心?
一个批发市场就能推行苹果实名制,说明实名制并不存在操作难题。一个批发市场推行的实名制,受惠的消费者毕竟有限,只有把推行实名制上升到公共监管机制,扩大到整个食品领域,食品安全难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那么,上升到公共监管机制的食品实名制,到底应该什么样?
以笔者不太丰富的想象力,我想起码应该有两大突破:一是在法规上应该明确规定,所有食品类商品,凡没有粘贴统一注册信息识别码的,一律不准上市,其中增加的包装成本,由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以市场化方式分担;二是在执法环节加大投入,但又决不能把投入的钱首先用在“让机构先大起来,让设备达到XX水平”之类的外在扩张上。因为从民众的视角来看,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更多、更大的问题,还是监管人员素质、责任心以及利益关系掣肘之下的体制问题。很多基本的安全监管,根本不是因为人力、物力原因,而是敢不敢、愿不愿的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加大监管投入,首先应该放在解决利益关联、激励监管者责任心、鼓励群众举报、提高查办效率等内功强化上。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