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匠士学位”来丰富中国教育吧
(2008-07-08 17:16:55)
在安徽省休宁县有一所木工学校,手艺的传授者是当地4位技艺精湛的木匠师傅,而且还能颁发“匠士学位”,尽管许多人从未听说过这个学位,它也不会得到教育部的正式认可,但几年的实践表明,这个学位的获得者将很有可能成为木工行业的能工巧匠;他们身上也已体现出“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教学理念。(《中国青年报》7月7日报道)
谁都知道,教育的功能,一是学习掌握创造能力的技能诉求;二是知书达理的人文诉求。但在目前以学历教育、应试为先的教育体系,以上两个诉求都没能很好实现。“匠士学位”尽管不会受到主流教育的认可,但是并不等于没有价值。而其最大价值,我以为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其技能教育决不是课堂教育的概念灌输为主,而是技能方向更集中的动手为先、专中求精的教育方式,由于职业方向确定较早,既可解决学习兴趣问题,又可最大限度克服传统学历教育“既学之甚广,又一无所长”的弊端。与用人市场的吻合度更高,而容易谋职,更有成就感。
二是在“做人”教育上不是照本宣科地空谈理想、信念,而是从严明的纪律、严苛的细节约束,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制度改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谦让、自律,成了他们学习中的一种生活自觉。
类似“匠士学位”的价值,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1926年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就有论述:“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尽管我们知道,目前的中国社会,已经不能完全以农村、城市分割来看,但是中国教育“大一统”式的格局,弊端却是一目了然的:课程安排都以城市价值为导向,脱离农村生活实际。而且给学生惟一的东西是书本知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做城里人。最终,多数学生既没有升学,也没有掌握一技之长,从而大量涌入城市,成为城市流动人口,沦为社会弱势群体。最终“穷的变得格外穷”、“弱的变得格外弱”。应该说,这是跳不出“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
发展因地制宜的多层次、多品种教育,既能让学生学到了劳动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人生价值观;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又能辐射和带动当地的特色经济。“以人为本”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应该让百姓既有受教育的权利,也有选择更多教育品种的权利与空间。因此,政府在履行职责时,千万别以“统一,规范”为借口,封杀“匠士学位”这样的教育形态。这是因为,“规范”只是政府职能的一部分,更不能忽视的,是尽力满足公众对教育品种的更多选择。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