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解“中国陪读妈妈”的心结

(2006-07-08 11:29:45)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来新加坡求学,“陪读妈妈”已逐渐成为新加坡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新加坡近7000名陪读妈妈,其中2/3来自中国。但是中国“陪读妈妈”的形象在本地人眼里非常差,常常和按摩女、第三者、站街女郎等字眼联系在一起,极具争议性,这让一些想“清者自清”的陪读妈妈非常尴尬。(《环球时报》7月3日报道)

        读罢报道,笔者的第一感觉,就是对这些“陪读妈妈”的陪读行为百般不解:有几万十几万的投入,在国内就不能上一所像样的学校了吗?更何况,以小学、中学的年龄出国留学,实在没必要;更何况,成才的路也不是只有读书这一条。为什么非要远涉重洋,到国外受这份洋罪呢?太不理智,太盲目了……

        细想之下,陪读妈妈的尴尬,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被中介牵进了一个难有尽头的“投资圈”——已经交给了中介几万甚至十几万人民币的中介费,抵新后已所剩无几而陷入经济困境。再加上新加坡生活消费高,没有足够的储蓄支持,很难长期支撑一应费用。其实,风险何止这些,被中介欺骗而进入名不符实的学校、因语言障碍跟不上班而进退两难,都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们。不理智也好,盲目也罢,人人都有选择的自由,更何况这样的选择并不违法。如果深入地剖析他们的心理,其实也不难发现,不少家长并非不知道留学、陪读的未来风险,但是“送子女出国留学,希望借此在外国就业,进而融入当地的社会”的普遍心态,又让他们甘于付出一切,甘冒这样的风险。

        母爱与对未来美好憧憬的交互作用,成就了蔚为壮观的“陪读现象”。而实现陪读者的梦想,我以为不应该只靠公民自己独闯天下来完成,帮助他们实现希望,同样也应该是政府的职责之一。家长们选择让孩子到国外留学,固然有一定的“崇洋”心理,但换个角度看,更多还是中国的教育品种远没有达到公众的选择需求。比如,政府为什么不能引入国外教育机构到国内开办分校,实行跨国式教育呢?这岂不是既能改变我国教育品种相对单一的问题,又可促进教育竞争,更能使众多家长满足“涉洋教育”需求、从而不用出国陪读吗?笔者以为,做出这样的政策调整,远比那些“告诫”、“提醒”要有用、实惠得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