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京城各大媒体报道,6月23日,北京市高考各批次录取最低分数线与考分同时出炉,理科本科一批录取分数线比去年意外上扬了58分——达到528分,成为最近几年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一年;文科分数线上浮幅度虽不及理科,但本科一批次也抬高了30分——达到516分。
作为过来人,笔者作为学生家长,已经经历了一次“高招录取线猛涨”而带来的冲击。2001年的高考,也是因为高招录取线的“水涨船高”,再加上考前太相信一些名校的历史最高录取线,以至填报志愿失误,高分上了一座二流校。如今相似的情景又一次出现,不知又有多少考生、家长因对此估计不足而痛悔。
形成高招录取线震荡幅度的最直接原因,是高考命题的不稳定。对命题内容、难度系数、题型设计、考法考务等相关要素,还缺乏全面、系统的调研,严谨、科学的衔接。人们不否认相关人员已经做出了努力,但是“意外上扬58分”的现实,还是昭示了这样的努力远远未尽人意。而实事求是地说,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改革创新是未来的教育主题,而学、考、招的各环节的创新,都会对录取分数线产生着程度不同的影响。其操作层面的难以把握,是考生及家长最为担扰与无奈的地方。
而在对考试设计不敢期待过高、高招录取线震荡还难以避免的情况下,考生、家长更希望能够在其它环节推进力度较大的改革,以缓解高考的“选择之险”。
从考生及家长的角度看,眼下最大的期盼,应该是简化报考的繁冗,淡化志愿的刚性,降低“考的好不如报的好”之类的偶然……一句话,别把报考风险只留给考生一方。如今,报考一所“对得起自身实力”的大学,要掌握多少信息,分析多少因素,冒多大风险,承担多大压力,不是过来人,都很难说的清楚。比如,如果担心第一志愿落榜,第二志愿又不愿档次拉的太大,就要忍受被扣掉四五十分的“志愿级差分”之痛。志愿的刚性,客观上存在着第一志愿落空、所有志愿全落空的“坐滑梯”危险。因此,报考、应考、录取过程的诸多变数,使考生及家长的紧张与焦虑,不亚于高考本身。
另外,近年来禁止为学生进行成绩排名的呼声屡见不鲜,甚至有全国人大委员也提出建议:在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中增加“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严禁将考试成绩排名公布”的条款。不难理解,这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保护成绩不佳学生自尊心来考虑的。但是,今年高招录取线猛涨的现实,无疑使成绩排序成为志愿报考的主要依据,因此,高三学生成绩排名,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此项立法或应缓行,或当细分,万不可一概而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