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院时抱错儿子为起因,以孩子不大不小的八九岁时被发现,以找亲生儿子的身心劳顿与情感煎熬过程来展开故事,2002年春节贺岁剧《三喜临门》和北京台近期播出的《谁是我的儿子》,让我们在相隔两个月看到了同类题材的作品。
有感情的没血缘,有血缘的又没感情。更难以接受的是,眼见得亲骨肉的生活背景、生活习性与自己格格不入,而按自己意愿精心雕琢的儿子竟然不是亲生。应该说,抱错儿子这种事对家长来说的确是一种考验,它考验着人们在亲情与感情的天平上如何把握平衡,也验证着家长们在特殊事件面前袒露出的真实人性。可以说,面对这样的事,100个人会有100种处理方式,且题材本身特有的生活味儿,人情味儿,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都是比较容易在观众面前讨巧的。
客观地说,《三喜临门》按喜剧的手法来表现这个题材,篇幅短,跳跃感强,两个当事孩子及其家庭反差较大,喜剧的成分较多,看着不累。但是也有视野窄,线条粗,且有为贺岁而削足适履的现象。而《谁是我的儿子》以正剧形式来展开故事,着眼点更多放在围绕事件而暴露出的人性冲突,场景更广阔,表现更细腻。但也暴露出枝蔓过多、节奏太慢、一些情节细腻得如同“成人童话”等缺陷,以至没有足够耐心的人在电视机前都坐不住。
“找儿子”之类的题材今后还会有人拍,不论是喜剧、正剧还是悲剧,只有充分研究观众心理、能够“出新”才是好剧。好题材充其量只是一个“艺术富矿”,没有真功夫,同样挖不出好东西。(2002-5-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