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与提交审议稿相比,昨天通过的纲要作了多处文字修改,其中删除了“力争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600万”的表述。(《京华时报》1月21日报道)
不难理解,代表们通过目前北京的人口现状、发展趋势、宏观背景、现实矛盾的综合分析,认为在2010年实现常住人口控制在1600万很难实现,从而讨论删除这一目标。实事求是地说,当前围绕着城市人口过快增长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与人为控制流动人口涉嫌侵犯公民迁徙权之间,形成了一对巨大矛盾。这一矛盾的日益尖锐,已经成为特大城市一个紧迫逼人的生活现实。
人口现状是,北京现在的人口总量现在已达1538万,未来的控制空间实在太小;人口的发展趋势是,尽管政府希望通过发展高新技术等产业政策调整来疏导人口流向,但是纠正盲目流动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有人口结构形成的“滚动惯性”。引车卖浆者过多,尽管不受城市欢迎,但他们不仅是劳动者,也是消费者,他们在面向市场求生存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市场。而新的市场又会引来更多提供需求的劳动者,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添柴加火。因此,政府希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优化外来人口素质,初衷不难理解,但是由于调控政策很有可能在来不及发挥能量时,就被“滚动惯性”的力量消弭于无形;人口流动的宏观背景是,现行法律的准许空间与区域发展失衡而共同导致的人口流动,决非流入城市的人为封堵所能奏效。所有这些,都是代表们讨论删除“常住人口控制在1600万”的根本动因。
如果我们把城市比喻成一条船,从权利的意义上说,当然人人都有资格登上这条船,但是上船的人多了,船也必然要沉没。这就必然涉及到让谁上,不让谁上这样一个既非常棘手又无法回避的难题。解决这个难题,既需要地方政府拿出更高智慧,也需要中央政府从更高视角调整策略、综合治理。而在暂时还不具备这些条件的时候,删除类似“常住人口控制在1600万”这样难以实现的目标,笔者以为这体现了代表们的一种高度责任感,也是一个非常务实之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