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当一回骗子

(2005-12-21 16:24:34)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写下这相标题是我下了很大决心的,惟恐编辑害怕“影响不好”而将这篇稿子枪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读了8月28日《中国经营报》头版《仪科惠光案引发中关村信誉危机》的报道。一个仅靠着鼓噪“不做独家代理,以连锁方式在全国吸收加盟企业,向加盟者输出统一渠道品牌、经营模式、企业理念和管理,打出IT业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渠道品牌”,仅凭着在中关村乃至全社会约定俗成的“赊货”惯例,就轻易骗了50多家3000万元货款,然后一跑了之。骗子这么好当,这么毫无风险,这么容易发财,您还嗔怪我盟发这样的念头吗?

        骗子着实可恶,但骗子的招数说起来也真是惭愧。一个“最大渠道品牌”的空概念,就让厂家争先恐后地把货赊给他。货主们可能会想:如今赊货几乎是惯例,赊给谁不是赊呢?何况人家还是“最大渠道品牌”。想多卖点货,而自身的销售能力又有限,不依赖经销商又依赖谁呢?而依赖性越强,必然风险代价越大。最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当不少厂家已经发现骗子把商品高来低走,用“干赔”的方式多拉加盟者以壮声威。反常到如此地步,居然也长时间无人举报,有的厂家还以高价向骗子供货,然后再以低价买回,赊给人家的货再由自己由现金买回,如此之麻木、之可笑,真不知是实在缺少经商的细胞,还是另有别的原因。

        如果说以上还算是骗子与被骗者在生意场上互赌输赢,其风险性多多少少还有点“不可避免”的话,那么作为致力于中关村健康发展的管理者们,又该因此而吸取什么教训呢?在这起诈骗案中,购销双方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是上当受骗者如此之多的重要原因。假设仪科惠光的巨额应付款能早些被有关部门掌握并及时公之于众;假设当发现某些企业已现反常之态,对企业法人在必要时实施必要的人身监控,使其不能顺利外逃,那各项损失都会减轻很多。尽管依现在的法律法规,以上的所谓“掌握”、“控制”还无法实现,但正因为此,这个问题才更显得严峻,才更需要在管理上取得突破。否则,如果中关村总是循着旧的轨迹运作,那岂不是与“中国硅谷”的实际地位越来越远?

        仪科惠光诈骗案,数额之大令人震惊,而手段之“稀松平常”同样令人警醒。其冲击波决非是3000万元货款那点有形的损失,无形的却实实在在的诚信损失,更如阴云一般笼罩在中关村的每一寸空间,长久散之不去…… (2001-8-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