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虫》:从原著到电视剧

(2005-12-17 00:54:15)
分类: 影视评论类——文章列表
        早先看了刘一达有关各类“虫”的系列报道,如今又看上了据此改编的电视剧,心中免不了将二者做一番对比。两种传播方式各有千秋,硬作对比可能不太科学,但从个体受众者的感受来讲,二者长短优劣对人们的影响却也是实实在在。

        因为原著是系列报道,作者刘一达实际上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展开故事的,在他的笔下,一个个松散的情节或不相干的人物是经作者的采访、连缀整合到一起的,作者本身置身事外,是替读者们在了解他们不了解的另一个圈子里的人和事。这是文字报道本身的局限性,它固然有真实本色的一面,但因为记者一人毕竟与社会的接触面相对较窄,如果也是这样的仅把原作的故事搬上屏幕,其容量显然很是不足了。好在改编者意识到了这一点,充分调动电视剧的特点,扩充容量,加大戏份,使作品较之原著丰富了许多。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改编者将记者作为剧中的一个主要角色正式推出,将采访过程中的“故事”也纳入剧情的线索之一,而改编者却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跳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向观众从容不迫地娓娓铺展。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记者的采访对象是三教九流,采访行为本身的传奇性、采访对象的神秘性,使得采访过程就是一幕幕不错的“戏”,而且与各类“人虫”们联系紧密,没有游离故事主线。观众们多看了“戏”但并不觉得厌烦,这是电视剧的改编比较成功之处。

        还是因为看多了刘一达的报道,笔者觉得电视剧把原著的文字形象变为直观形象后,观剧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原著中的那种浓浓的市井风情、地道的京腔京韵、引人入胜的重重悬念。不能说创作者没下功夫,也不能说演员们演得不好,可看电视剧就是没有读原著时那种既轻松随意、又唯恐看漏了一个字的感觉。这真是个两难的选择,一览无余的直观艺术看着省劲,不用思考;电视剧极高的普及率,其传播力度更是文字报道无法相比的。好处一大堆,可《人虫》的播出却让我们依然忘不了文字报道,忘不了灯下夜读那难以言喻的快感。这与其说《人虫》的败笔,倒不如说是电视剧过于“通俗”的悲哀。(2000-1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