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为,上市公司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代名词,能够进入上市公司的行列,由于机制的原因,虽不敢说一定是“经济不倒翁”,但总还不至于惨到“人都掉井里了,还总想把耳朵挂住”的地步。可这回真让我们见识了,郑百文是如何以“业绩泡沫”入市,又如何以“驼鸟意识”疯狂扩张以至失控,最终上演了一出亏损20亿的大悲剧。
前有亚细亚,后有郑百文,真是太巧了,郑州这地界前后放出过两个空前的大卫星,不幸的是这两个所谓的“卫星”原本就是两个精心包装的“气球”,放出去,飞高了自然就要爆裂。股份上市本是一种集资手段,与之相适应的是企业要有必要的实力以及完全市场化的经营运作机制。可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很强规律性的运作,到了我们这块土地上,竟然大大地变了味儿。一时间,上市公司的多少,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基础上转制成了上市公司的企业有多少,成了国企改革在多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的最好例证,自然也就成了当地官员彰显政绩的重要筹码。有了这样的行为准则,不惜造假账以获得上市资格,当然也就毫不奇怪了。
公司上市了,尤如丑媳妇穿上新衣服顶上红盖头被抬到了婆家,接下来的尴尬就是如何揭下盖头面对世人。从此实实在在地经营?显然力不从心;就此洗心革面戳破泡沫?最大的股东——国有资产的支配者们不会答应,他们怎么会容忍一个刚刚上市的公司一夜之间突然倒闭呢,这不是自己找难堪吗?唯一的选择就是继续把泡沫的往大里吹,维持一天算一天,反正到了“泄底”的那一天,自己还不定在不在任上,有什么烂摊子推给下任完事。如今,泡沫真的破了,20亿的大亏空不知养肥了多少“不贪白不贪”的人,任职几年的分公司经理,开上了属于自己的价值上百万元的宝马轿车,住上了价值300万元的豪宅。银行是最大的受害者,可银行是国家的,又有谁真正为这20亿痛心疾首呢?最终坑了谁,想必连小孩子都能想明白了。
现代企业制度的种子播撒在传统管理机制的温床上,竟长出了如此可悲的怪胎。谁该为郑百文以弄虚作假的手段上市负责?谁该为20亿元贷款的流失负责?内蒙古10万孩子面临失学,每人200元就能使他们返回课堂,想想这20亿能办多少这样的好事,而这样的好事我们又总是要求助于老百姓的“爱心”来解决。唉!说什么好呢?(2000-11-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