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波那文化

(2007-09-19 16:39:42)
标签:

我记录

城市印象

人文/历史

    今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是一个学习的日子.到村上已经半年了,通过实地走访,再看专家的评议,深感大波那文化的厚重.把专家的文章附上,扩大宣传面,让更多的人知道白族文化的发源地----大波那.
 

                    走进大波那文化

 作者:王耀庚  

    对很多人来讲,大波那文化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但只要一提及大波那战国时期的大铜棺,人们就要竖起大拇指,为古滇人在青铜器初期就能创造这样的奇迹而感到自豪。其实大波那文化历史悠久深厚、内涵博大,铜棺文化仅仅是大波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大波那文化这一概念似乎是由马曜先生首先提出来的。马曜先生长期从事古代史,云南地方史、民族史、民族学研究,成就卓著。他的一些论点是很有开创性的,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关于云南文化,马曜先生认为,洱海区域文化是土著文明向东延伸,并与华夏文明向西传播过程中,相互撞击的产物。第一回合是海门口文化经大波那、万家坝、形成石寨山文化,第二回合是自西汉设立益州郡以后,汉文化自东向西相互融合,产生西爨文化;第三回合是西爨文化西移洱海地区,汇合成大放异彩的南诏大理文化。马曜先生的意见与云南出土的文物和考古资料基本相一致,是很精辟的。也为新开发的大波那文化所印证。

    他对大波那文化的定位,主要是依据大波那铜棺的年代,据碳十四测定,这一举世瞩目的铜棺及精美的随葬品,年代都是战国时期中期制作的,依据化学成分测定,都是青铜器初期的产物。根据年代来排定,大波那文化处于剑川海门口金石并用之后,早于万家坝和石寨山文化。由于多种原因马曜先生不可能对大波那文化作深入的探讨,地方史志学者也因时代的局限,也难作深入的探究。人们对大波那文化这概念的认识比较空泛,常常是语焉不详。

    近年来,在深入探讨大波那铜棺文化时,寻根溯源,广泛的田野调查和民俗考证使笔者很有幸地能触摸到大波那文化悠久、深厚、博大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为其原始、本真、久远和连续性,且自成系统而深深地震撼。

    何谓大波那文化?大波那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它可谓是古白文化(古滇文化)的集成,也是汉、白文化在西汉时期开始交融最具典型意义的历史明证。大波那文化这个大系统,其内容包括原始先民自然崇拜、生命崇拜和生殖崇拜的史前文化;青铜(农耕)文化和古白国王者文化;西汉时期首置云南县,由此始汉(中原文化)、白文化日渐交融。白崖山下建筑文化成为这一历史的“活见证”。

    至今在白崖山上还珍藏着母系氏族的生殖崇拜,父系时期的神灵图腾崇拜文化,还有生灵崇拜的遗俗和遗风。这是史前文化本真的遗存。由于始前文化精萃多集中在白崖山,这一文化也可概称为白崖崇拜文化。

    大波那青铜文化(农耕)是农耕时期古白民(滇人)的社会生产生活历史文化和民俗崇拜的缩影,可作为农耕文明时期的代表作;厚重大器、具有王者风范的铜棺和虎豹合抱的铜权杖是典型的王者用物。铜棺上铭刻着的民俗宗教崇信图,是古白民自强自立、崛起立国,建立了民族政权白国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见证。这一很经典的文化不仅很权威地印证了战国时期有一个“古滇王国”,也印证了古云南的文明进程与中原同步。铜棺文化实物印证成为这一命题举足轻重的依据。白崖山下的建筑文化还印证着“彩云南现白崖”、“云南之名始此”的历史文化,成为汉白文化交融由此始的见证。此后,在汉白文化的交融中古白文化渐渐升华,成为“新白文化”(大理文化)。大波那文化中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存自古是这一历程的权威印证。

    大波那这几种乡土白文化,很纯粹、自有特色,自成一格,信而有征,自成系列。这几种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研究古滇国原始宗教、民俗文化提供了真实、具体、形象、本真的原始资料,是不可能再得的历史“活化石”。由此观之白崖文化,上至原始图腾文化、战国时期的“王者”文化,下沿至西汉时期汉白文化交融,可谓是大波那文化的核心内容。

    穿越时空,白崖文化将为我们提供原始宗教在白族地区发展变化规律的可靠线索和宗教信仰、民俗崇信与时而变的宝贵资料。更为民族史学者提供了云南高原土著氏民定居农耕、自强自立、化茧成蝶、嬗变成白民族,并建“州”立府的翔实可证的历史文化;为我们复原早已迷失在史海中的古滇王国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资源。由于大波那文化的悠久厚重丰富,原始本真,以此建立古白文化研究的新坐标,古白文化的研究就有希望获得突破性的新进展。以白崖文化为核心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和古建筑、古碑刻、民风遗俗等古文化的遗存成为中原文化(汉文化)与古滇文化融会贯通,使白文化不断升华,步入先进民族文化行列的活见证。有些史学家称北京“宣南”博物馆是“一个屋顶下览尽北京人文史”。我们也毫不夸张地说大波那文化为我们纲要式地、形象化地记录和展示着古滇历史文化的发展。

    一方水土养一方风情,大波那这个千年古邑镇之所以能成古白文化的集成之地,这与它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政治历史文化渊源有关:大波那依山踞坝,土地肥沃,平坝内还有一股“活龙水”,一年四季流淌,最适宜于定居农耕。因此,在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这里同洱海、滇池区域一样是原始先民最早定居农耕的地方。大波那史前文化就是最早定居农耕于此的先民们,一代代繁衍生息,将自己成长史、生产生活、思想崇信、心理情感等图景,一幅幅地印记在白崖山上和后期的大波那青铜文化上。这种本土文化成为我们跨越时空,走近古白民,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认知他们的社会生活最好的信息资源。弥补了古白民直到战国时期尚未创立和使用文字这一重要缺失。

    大波那区位适中,它居于农耕经济最发展的洱海、滇池两个区域的中部地区,是经济、交通、贸易最活跃的古邑镇。更为重要的是白崖山上有很多自然天成的多种生灵形象,十分酷似,很有魅力。这一特殊的自然地貌使它成为原始氏族有宗教意识以来,多种神灵崇敬重要的始源地。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白崖神灵崇拜被一代代地沿袭着,影响越来越大。白崖神灵崇拜成为滇中地区原始宗教崇拜的“圣地”,成为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正是白崖崇拜这一特殊文化,为古白民在这里“肇基”立业(崛起“立国”),打下了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信仰上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古白国自为一州主的“王”者文化和农耕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图景都浓缩在大波那青铜文化里。大波那铜棺精美的随葬品就是当年的白国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简明形象的缩影。“王”者文化成为“古滇王国”这一历史的确凿印证。

    古白民立国后,一直以大波那为首府。因这一政治中心崇拜白崖为保护神,视其为图腾(祖先),因此人们按照这一习信,将这一民族政权视为“白崖国”,或称为“白子国”。

    白崖国立国后,长期在这里行使类似于国家政权的职能,是大首领行政的地方。人们就用白语称呼它“逗勃弄”(白语:大脑壳那里)。久而久之,这一称呼代替了老地名白崖。其后人们用汉字注音写地名,将这古邑镇写成“大勃弄”。清朝始又写成同音同义比较好认读的“大波那”,约定俗成,这一名称一直流传使用和书写至今。古白民第一次崛起立国、肇基白崖等重要的史迹不仅浓缩在大波那青铜文化上,也印证在“大波那”、“诏比”(石壁)、“诏包”(石公)、“诏约”(石婆)等语言化石的内涵上。在一代代传承的文化中,白民的古代语言和很有地方色彩的语音也成为大波那山水地名的“文身”,印刻着古白民的特色的历史印记。大波那文化简明有序、逻辑清晰地将古滇历史特色文化的发展有序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大波那文化植根深远,内涵层面十分厚重。笔者多年来将心灵感受融入历史文化和民俗传承寻根探索的过程中,常常为大波那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它传递着远古先人非凡的创造力和活动轨迹,而怦然心动和震憾。

    通过上述纲要式的介绍,我们可以管窥大波那文化的悠远持续和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从时空的跨越上,它纵连着原始时代到青铜文明的农耕时代,自成系统,不曾断代;从内容上审视,它涵盖了史前文明和农耕文明时代以及古白民自强自立“自为一州主”建国立府等方方面面的历史文化,是古白国(古滇王国)社会生产生活、民俗文化、宗教信仰、政治等文化的总集成,是我们复活古滇王国最鲜活的、最本真的信息资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