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维生素:从补药变毒药?》的评论

(2007-03-09 09:39:58)
分类: 媒体批评

      很高兴看到本周《南方周末》头版出现了纯科学/健康的选题:《维生素:从补药变毒药?》

      编辑的处理不错,标题抓人。撰稿人找新闻点和整合资料的能力也很强。

      不过,这篇报道或许可以做得更充分:

      第一,本篇报道的采访量似乎偏少。报道中大量引用了国外专家的说法,其中如果有援引其它媒体的部分,应该加以说明。另外,不知道毕业于波士顿TUFTS大学的美国营养保障委员会副主席安德鲁·邵(Andrew Shao)是否为华人。如果是,他对中国人补维生素的喜好或许会有更多看法。

     报道提到,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研究员何梅没有看到论文。那么,撰稿人在采访前可以先将论文发给她看。内地、香港和海外那么多华人营养学家,也还可以再寻采访对象。

      第二,这篇报道里面有一个点我非常欣赏。“在服用维生素C的问题上,也有一些中国专家倡导较高的剂量。著名生物化学家、南京大学教授郑集多年来每天服用维生素C600毫克,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葛可佑教授在2003年曾说,他每天服用维生素C400毫克,并已坚持10年。”

      那么,完全可以采访这些倡导较高剂量的专家,听听他们现在有什么说法。如果没有采访到,报道里面也应该加以说明。

      第三,这篇论文实际上揭示出,膳食营养(乃至保健)中很多流行的说法实际上并没有充足的科学证据。这里说的科学证据,通常指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结果。

      中国营养学会正在制定新版的膳食营养指南。我不知道原版中到底有多少说法其实站不住脚,新版指南中又有多少会引用新的科学证据,这些新的科学证据中又有多少是中国科学家的自己研究。毕竟,膳食营养也要考虑人种上的差别。中国营养学界估计也有自己的苦衷:做大规模临床试验需要钱,需要人啊。

      因此,如果能采访到中国营养学会专家,大概可以介绍一下这些方面的情况。

      第四,方舟子新书《科学成就健康》中,对包括补维生素等很多流行的错误做法进行了批判。无论如何,方确有很多可取之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