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郝柏林先生与科学时报编辑的通信

(2006-05-29 19:30:36)
分类: 媒体批评
   今日在复旦日月光华上看到一个帖子,讲述郝柏林先生一篇未发短文后面的故事
   事情起因是,2006年3月中旬美国佐治亚州大学徐鹰博士给国内一些从事生物信息学的同行发去五份刊物七位主编的联名社论《向生物医学信息学期刊投稿的规范科学行为》。郝柏林先生收到这篇社论以后,遂建议我的老东家科学时报全文译发。科学时报编辑同时答应配发郝柏林的一篇短文。
   随后,五刊编委之一、北京大学魏丽萍教授协助取得联名社论的中文版权。科学时报在4月4日刊发该社论,但未发表郝的短文《论文署名和投稿的严肃性》。
   在科学界,郝柏林简直就像是“霹雳火”,常常直言不讳,得罪了不少人。在这篇未发短文中,依然可以见到他一贯的风格:
    近几年来在管理部门的某些片面“量化”指标的导引下,在没有时间坚持一线研究但仍然要保持“学者”面貌的某些人的愿望驱使下,我国学术论文署名和投稿方面出现不少问题,而且波及国际期刊,屡屡造成不良影响。
   更为严重的是,有些部门还设法掩饰已经有所揭露的不端行为,甚至以署名问题“国际上也未解决”,需立“软课题”加以研究,来保护当事人过关。
   我的老东家似乎过于谨慎了一些,毕竟郝柏林这篇短文并没有将矛盾明确指向某位领导或学者。
   当然,我的前同事们肯定有自己的苦衷。
 
   附上郝柏林给科学时报编辑的一封通信。
Date: Wed, 12 Apr 2006 15:03:39 +0800 (CST)
From: Hao Bai-lin hao@itp.ac.cn  To: XXX
Subject: Re: 不发表短文的原因
XXX同志:
    谢谢复信。
    一、必须纠正你对"两不催"的曲解。我的"两不催",一是原则上答应写稿后出版社不催着要,待其瓜熟蒂落;二是稿件寄出后我不催促出版时间。人生一世文章有限,每篇稿子都是一个孩子,我不会寄出了事,不问前程。例如,对文字改动我是要字斟句酌的。
    二、你转弯抹角用了那么多字,说穿了是一句话:文章虽好,你的领导不同意发。我理解你不得不自食其言的苦衷。
    三、然而,你们应当按出版界的规矩发个退稿通知。这是点起码的礼貌。
    四、既然贵报不敢发,我将自行公开发表此文。也许连同短文背后的小小故事一起发,读者们会更有兴趣。
    问好,
                              郝柏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