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说说本季度的遗憾。
其一,由于被安排做其它题材,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造假事件没有持续跟踪。实际上,可以考虑极力说服编辑部,在首尔大学预定1月中旬宣布初步调查结果前,派我到韩国做报道,去韩国采访的费用估计不会太高。
其二,我在1月1日即提出关注四川大学丘小庆被指控造假事件,并且将选题发到了原新闻部公共邮箱,但那个邮箱当时似乎已被弃用,没能进入编辑们的视线。约10天后,上海站的朱红军直接向共同主持新闻部的杨瑞春提出了这个选题并顺利完成。
其三,北京站有同事说,我1月19日那篇《技术发明一等奖背后的尴尬与希望》做得很一般。汗颜。两天前和一位原同事伉俪吃饭,这才知道她老公在中国石化研究院工作。他说,石化研究院那项技术发明一等奖成果能够做出来,其实有很多偶然因素,个中曲折完全可以反映中国科技体制的一些弊端。可惜当初我时间紧迫,石化研究院又不愿接受采访。
其四,本周瑞典诺贝尔科学奖评委会代表团开始在中国访问,周四在清华还发表了公众演讲。但我事先不知道这个消息,而且马上要动身去英国,估计也来不及采访。夏榆已经与瑞典大使馆及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建立良好关系,如果我们尽早获知消息,说不定可以争取到专访机会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