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路和风景

(2024-04-11 09:40:16)
标签:

文化

散文

原创

分类: 我的家乡是水乡
路和风景

路和风景
感谢《新锡山》编辑老师的辛苦付出
  
      春天在不经意中来到了,走在当年插队的鸿山山道上,有一种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17岁我高中毕业,正是人生最繁花的岁月,命运安排我插队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目的地是临近荡口镇旁的鸿声镇鸿山林牧场。路途不远,20世纪70年代还没有公交车,一般行程都是走的。弯弯曲曲的乡间羊肠小道上,从荡口走要近一个小时才能来到鸿山。

  鸿山是小土山,山坡有松树,但不茂密,山下的小路也很狭窄。虽有稀疏的植被和矮矮的毛柴,却常年封山,老百姓也不能随便上山捉野柴,因为那个年代什么都奇缺,故连山上的柴火也是十分宝贵,不能随便砍伐。

  山上有3300多年前吴泰伯的坟墓,就在西山址,当地人俗称“皇坟”。皇坟前和旁边有一些房子,是给守墓人居住的,就这样的房子也有插队青年住,在那里生活兼带守墓,记得是一位叫俞福昌的全家都住在那里,大家都叫他老俞。

  当时鸿山的小道全是石子路,走着很容易顶痛脚底。我们干农活满山跑,挑着满满的粪桶担在路上小步奔走,要不了多久鞋底就穿透,双脚也磨出水泡,如遇到下雨天,走在山道上更是不堪。

  其实,鸿山的景色是很美的,山上既有历史悠久的古墓,民间有很多关于吴文化的传说,也有茂密的松林,山上有古时流传下来的18景。山的东边有几块硕大的青石,人们称它为“试剑石”,站在石头上,清晨可以眺望冉冉升起的红日,十分壮观。

  过了一年多时间,场里叫我当记工员,因为场里人员干活比较分散,我要从东山址走到西山址,还要从山南翻到北山坡,和每人照个面大家才放心,我也释怀。此时,我正好用这段宝贵的时间欣赏着山间每一处美景,虽然匆匆忙忙,却也不失时机,在山里穿梭时,看看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象。
路和风景

  为了把半山腰那条通上山坡顶的路改善得好走一些,我们找来很多炕石炕砖,就是老早遗弃在山上坟墓里的砖和石头,修建了一条长30-40米长的路,通上山腰,这条路至今还在,这样起码走在上面平躺些,不会绊倒。

  山下就是村庄,村里的路也同样是坑坑洼洼的泥土田埂小路,宽一点的是水渠那种,筑得比田埂高一些,从这个村子走到那个村也要好多时间,在清明节之前,好多心急火燎的人贪走近路,往往在麦田里走一段,当地人称之“(zhai)麦径”,过了清明麦梗硬了就不能这样走,常说“赤脚走在窄窄的田埂上,听着脚步噼啪噼啪地响”,听起来很浪漫,走起来却很麻烦。

  为了能挣多一点工分,我常常主动要求去无锡清明桥运大粪,这是当时农作物必须使用的肥料,当天我要和小伙伴们从清晨早早起来,先在鸿山村浜斗上上船,船上有两档四个小伙伴,俩人一组,轮流摇船,从水路经过梅村到无锡清明桥水码头,已经是傍晚,装好粪水,摇回林场,将近凌晨2-3点钟,天色已经蒙蒙亮,还透着深深的水乡特有的晨雾……

  如今去鸿山,南有锡甘公路,北有金城大道,南面一条泰伯路从锡甘公路直通鸿山,自己驾驶小轿车大概不需要一刻钟吧,道路两边绿化成荫,漂亮的住宅房拔地而起,原来噼啪噼啪的羊肠小道都变成了四通八达宽敞的水泥马路,走在十分畅通的路上很是便捷,再也不用“麦径”,传说中的鸿山十八景恢复得也很美,随着春天的来临,去观赏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丽风景,鸿山也变成网红打卡之地,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过去40多年,当年的青涩少年也都变成老年,岁月在蹉跎中逝去,但只要心中有风景,泯唇一笑同样可以欣赏每个春天的好光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