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镇荡口记忆

(2013-07-17 15:38:13)
标签:

荡口

古镇

冷饭

热炒

文化

分类: 我的家乡是水乡

古镇荡口记忆

 

 

俗话说:“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

荡口不光有土地,而且有水。

这要追述到两千三百多年以前,在太湖领域还是蛮夷之地,如果不是泰伯三让王位,从中原来到长江三角腹地,凿河泄洪,变沧桑为良田,建勾吴国,开辟江南文化,既随了父王的心愿,使昌不负众望,成为一代君王,为周王朝的鼎盛之世打下基石,自己也铸就一番惊人事业,就没有今天的吴越之地。

荡口正处在泰伯渎末梢,而泰伯怎么会想到,后世正是用他开凿的内河,做起了亦农亦商的行当,成就了荡口后来的繁华。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在荡口鹅湖口上有一座新桥,边上是一个轮船码头,往西到无锡清明桥;往东到苏州平门,都有班船,方便荡口人出行求学经商。

而船右拐,过窑湾里,有一条新生河,顾名思意,就是一条新开的河。这条河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开的,不宽,也就十多米吧,南北向的,和太平桥所在的北仓河形成丁字型。

    听大人们说,开新生河是为了填掉镇内的另一条老河,(称市河),起先只填到后仓浜,保留杨树港,(又称杨树夅),后来班车要在镇上通过,杨树港也填掉变成了路,就是现在的人民路。

    新生河挖出的泥土,堆在河的两边,很适合种旱作物,后来种了成片桑树。小的时候,我经常到那里去割青草、挖野菜。桑树长得很肥沃,割草时,我和小伙伴们常躲在里边偷吃桑果,桑果又乌又大,很甜,但我就是从南边找到北边,也摘不到这个样子的几棵桑果,因为采摘的孩子很多,不可能等到它乌了又大了才去摘吧,看到红透一点的也就摘来吃了,可又不能给村里的大人看到,否则会遭骂。

    夏天,我常在新生河里游泳摸蚌,但它较小,不象鹅湖里的那种大,形状是长长的,窄窄的。我推着木头脚盆,边游边摸,摸到后就放在脚盆里,一下午可以摸半盆多。然而摸到的蚌我是从不烧来吃的,全部给家里养的“白洛克”母鸡当口粮,那种鸡抢食很凶猛,生的蛋也特大,吃了蚌肉经常生双黄蛋的。

新生河南端有一家手联社,生产各种农业用具,后来发展成一家中型拉丝机厂,生产的拉丝机出口到尼日利亚和南亚各国,至今还在。新生河的北端有一座砖窑,当时也很旺火,现已关掉了。

 新生河是当时鹅湖通往古镇北仓河老街的唯一一条河道。

有河道就会有桥,这是祖先为行走方便而创新的产物。新生河一直往北,就是一座太平桥,它确确实实是一座古桥,文物管理人员经常来看。桥并非圆拱式的,而是方型桥,桥墩两边的石柱上刻有文字,很清楚,然我记不得上面写的是什么字了。

从镇上沿着北仓河一路走向太平桥,要经过杨家弄口,这里是著名词曲家、《歌唱祖国》作者王莘的故里。

    王老和他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唱遍了祖国大地,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不过了,他十七岁赴延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一直长期在外,但他对家乡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2004年江苏省举办了一个省籍名人活动,王老到南京参加这个盛会,受到了热情款待。时间大概很短,只有两三天,但王老象孩子一样缠着家人,一定要回到他梦系萦绕的家乡来看看。最后,家人还是拧不过他,终成行程。

    回到他阔别多年的家乡,王老感慨万千,心情无比激动。在学生们为他举办的欢迎会上,王老话语哽咽,千言万语难以溢表。他老伴王蕙芬在一旁替他讲述,他对家乡日夜思念之情。

王老一直有个愿望,想在家乡修座房屋,好让他有个安身的地方。身在他乡,心在故里,这也是常人之情啊。如今在市区两级政府的鼎力相助下,王莘纪念馆已经落成即将对外开放。

    出杨家弄口往北,有一村庄名东沙泾,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却是明代著名的藏宝所在地——真赏斋。

    真赏斋的主人名叫华夏,字中父,是一位文物收藏家和鉴赏家。由于该地旁靠波光旖旎的美丽鹅真荡湖畔,华夏又十分好客,故来此云游的名贤甚众。姑苏名士文徵明、祝枝山等经常到这里郊游、夜宿真赏斋,所以他们对地形地貌十分熟悉。当文徵明八十八岁高龄时,特地为华夏作“真赏斋”画一幅,分左右两个部分。此画为国家级文物,画中景色诱人,有草堂、品书贤士、假山湖石、成片密竹、参天大树,电脑网络中也有此藏画介绍。

    是时,华夏族叔华察为真赏斋题诗一首:

        岁晚得招携,欢然一解颐。

        松荫云自宿,雪意鸟先知。

        开阔惬真赏,论文祛故疑。

        殷勤讵能别,寒月下前墀。

    如今各地但凡书画艺术商店,大多标有“真赏斋”字样,作为店中藏品具是货真价实的精品自居,知道出处是我家乡的人可能是少之甚少。

真赏斋曾失火,然后逐渐败落,藏品四散各地。据传,不光本国,其他国家均有真赏斋藏品。

    杨家弄口退回来,是北仓河上的卖鸡桥,是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座古石桥,它还是以前那个老样子,原汁原味,毫无修饰。虽然并不是圆拱式的,也没有圆拱型的古桥那么优美,但它原先是通往北边甘露的必经之桥。

小的时候,有几个同学就住在桥的附近,所以我经常在那一带玩,走在桥上,有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就感到在被历史的幽香浓浓地熏陶那样。

桥一边的小屋还在,街景也已经完全恢复原先的样子,而且是矮脚楼,可见,以前家乡还是比较殷实的,就是那种东方式的古典美:石街、石台、石副沿;石矶、石墀、石固墩。

在北仓河和杨树港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古桥,就架在杨树港的葫芦口处,那就是卖鱼桥。为什么叫卖鱼桥,我问了一些老人,他们也说不清楚,回答也是顾名思意,说:“大概那座桥周围是早年专门卖鱼的地方吧,所以取名叫卖鱼桥。”虽说是这么一句简单的回话,但我们可以知道,当年这个地方可能也是一处非常热闹之地。

卖鱼桥在我小的时候经常走的,确实是一座古桥,但样子比较简单,除了两边的桥墩是石头垒的外,桥面已经是木头的了,看样子是几经修理过的。桥面木是那种粗粗的枕木,有几根架在两边的桥墩上,然后在它们上面整齐地横铺着厚厚的木板,没有铺满,留有缝隙,但走在上面脚不会卡在里面,桥面的两边有比较牢固的木护拦。枕木和架在枕木上的木板大概是用粗大的柏树木做的,都用漆漆得油黑光亮的,看上去很结实。

如今,卖鱼桥也已经恢复建成了一座非常美丽的石拱桥。

卖鱼桥的西处,有一家供销社开的竹行,规模不大,它的前身是以前的六房墙门,早年清兵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据说李鸿章在那里设立了淮军司令部,现在仅有一口青石古井见证着那段悲壮的历史。

土地、河流、桥,这些先决条件就养育了一代辛勤劳作的人。

荡口是稍有名气的印刷之乡。

说到印刷,不能不说华燧。

    那么,华燧是何许人也?他是家乡华氏族人,我国印刷史上的开山鼻祖,在五百多年前就创造了铜活字印刷技术。

    华燧从小就喜欢看经文史书,对书特感兴趣。他发现,有不少前人印的书存在很多差错,就把它们一一记下,然后去请教年长者,久而久之,形成了乐于请教的良好习惯。后来,他感到光看不够味,干脆印书得了,这样既能校正不少差错,又能出版书籍传承正本。

    1489年,华燧创造了铜活字印刷技术,这是当时最先进的印刷办法,华燧先后用这种技术印制了50150册《宋诸臣奏议》,但一看字迹偏斜,墨色不均,质量不好。后来,通过反复研究改进,印成了效果相当不错的《锦绣万花谷》、《容斋随笔》、《正缉补古今合壁事类》等15种书籍,如今都成了国家保存的珍贵版本。

    华燧把自己印刷出书的地方称之为“会通馆”,每本书的下方都印有“会通馆活字铜板印”的字样。所谓“会通”,出自《易经》中的一句话:“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即融会贯通之意,这也是他研究活字铜板印刷的一种信念。

    时光飞驰到500多年以后的今天,家乡人又发展起印刷业来,哦,不对,应该称之谓彩印业来,把彩印作为他们发展经济、发家致富的本领与途径,难道是顺应了祖先的意愿、继承了祖先的命脉?还是一种历史的巧合?这或许都有,谁也说不清,因为业内华氏居多。

家乡四万八千四百九十九人口,有二百几十家彩印企业,一万多人从事彩印行业。这支队伍一年四季在全国各地,象蜜蜂采蜜一样,辛勤地把业务接回家乡来做,真的是“踏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我看不比祖先创事业来得容易。所以,在这里,我既为家乡有华燧这样的印刷开山鼻祖而感到骄傲,又为家乡人发展彩印事业和他们发展彩印事业的精神而感到骄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荷花
后一篇:太湖一日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