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荡口记忆
(2013-07-17 15:38:13)
标签:
荡口古镇冷饭热炒文化 |
分类: 我的家乡是水乡 |
古镇荡口记忆
俗话说:“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
荡口不光有土地,而且有水。
这要追述到两千三百多年以前,在太湖领域还是蛮夷之地,如果不是泰伯三让王位,从中原来到长江三角腹地,凿河泄洪,变沧桑为良田,建勾吴国,开辟江南文化,既随了父王的心愿,使昌不负众望,成为一代君王,为周王朝的鼎盛之世打下基石,自己也铸就一番惊人事业,就没有今天的吴越之地。
荡口正处在泰伯渎末梢,而泰伯怎么会想到,后世正是用他开凿的内河,做起了亦农亦商的行当,成就了荡口后来的繁华。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在荡口鹅湖口上有一座新桥,边上是一个轮船码头,往西到无锡清明桥;往东到苏州平门,都有班船,方便荡口人出行求学经商。
而船右拐,过窑湾里,有一条新生河,顾名思意,就是一条新开的河。这条河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开的,不宽,也就十多米吧,南北向的,和太平桥所在的北仓河形成丁字型。
新生河南端有一家手联社,生产各种农业用具,后来发展成一家中型拉丝机厂,生产的拉丝机出口到尼日利亚和南亚各国,至今还在。新生河的北端有一座砖窑,当时也很旺火,现已关掉了。
有河道就会有桥,这是祖先为行走方便而创新的产物。新生河一直往北,就是一座太平桥,它确确实实是一座古桥,文物管理人员经常来看。桥并非圆拱式的,而是方型桥,桥墩两边的石柱上刻有文字,很清楚,然我记不得上面写的是什么字了。
从镇上沿着北仓河一路走向太平桥,要经过杨家弄口,这里是著名词曲家、《歌唱祖国》作者王莘的故里。
王老一直有个愿望,想在家乡修座房屋,好让他有个安身的地方。身在他乡,心在故里,这也是常人之情啊。如今在市区两级政府的鼎力相助下,王莘纪念馆已经落成即将对外开放。
真赏斋曾失火,然后逐渐败落,藏品四散各地。据传,不光本国,其他国家均有真赏斋藏品。
小的时候,有几个同学就住在桥的附近,所以我经常在那一带玩,走在桥上,有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就感到在被历史的幽香浓浓地熏陶那样。
桥一边的小屋还在,街景也已经完全恢复原先的样子,而且是矮脚楼,可见,以前家乡还是比较殷实的,就是那种东方式的古典美:石街、石台、石副沿;石矶、石墀、石固墩。
在北仓河和杨树港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古桥,就架在杨树港的葫芦口处,那就是卖鱼桥。为什么叫卖鱼桥,我问了一些老人,他们也说不清楚,回答也是顾名思意,说:“大概那座桥周围是早年专门卖鱼的地方吧,所以取名叫卖鱼桥。”虽说是这么一句简单的回话,但我们可以知道,当年这个地方可能也是一处非常热闹之地。
卖鱼桥在我小的时候经常走的,确实是一座古桥,但样子比较简单,除了两边的桥墩是石头垒的外,桥面已经是木头的了,看样子是几经修理过的。桥面木是那种粗粗的枕木,有几根架在两边的桥墩上,然后在它们上面整齐地横铺着厚厚的木板,没有铺满,留有缝隙,但走在上面脚不会卡在里面,桥面的两边有比较牢固的木护拦。枕木和架在枕木上的木板大概是用粗大的柏树木做的,都用漆漆得油黑光亮的,看上去很结实。
如今,卖鱼桥也已经恢复建成了一座非常美丽的石拱桥。
卖鱼桥的西处,有一家供销社开的竹行,规模不大,它的前身是以前的六房墙门,早年清兵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据说李鸿章在那里设立了淮军司令部,现在仅有一口青石古井见证着那段悲壮的历史。
土地、河流、桥,这些先决条件就养育了一代辛勤劳作的人。
荡口是稍有名气的印刷之乡。
说到印刷,不能不说华燧。
家乡四万八千四百九十九人口,有二百几十家彩印企业,一万多人从事彩印行业。这支队伍一年四季在全国各地,象蜜蜂采蜜一样,辛勤地把业务接回家乡来做,真的是“踏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我看不比祖先创事业来得容易。所以,在这里,我既为家乡有华燧这样的印刷开山鼻祖而感到骄傲,又为家乡人发展彩印事业和他们发展彩印事业的精神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