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天明诗词的乡土精神
标签:
大庆诗词学会杜天明大庆日报白玉兰文化 |
分类: 视觉折射 |
| 杜天明诗词的乡土精神 |
| 责编:潘爽 发布日期:2015-07-20 16:51:34 |
|
7月7日,消息传来,杜尔伯特农民杜天明(网名彦人)以一首《西江月 小村之春》再登“诗词中国”巅峰。8月8日,他将受邀去北京星光影视园演播厅参加颁奖典礼,并在央视播出。 恰逢两整年,2013年7月6日,杜天明就以一首《鹧鸪天 ·打工谣》摘得第一届“诗词中国”大赛词类一等奖。央视记者曾追赶杜天明到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区巴彦查干乡巴彦他拉村采访。 两届诗词中国大赛,词类一等奖都被一介农夫捧回! 杜天明的诗词,忒地厉害! 17岁那年,杜天明在工地打工,遇到一个看料场的老头。老头每天在装水泥的牛皮纸上用黑墨画竹子,然后一张张拿出去挂到工地的栅栏上。大风刮走或被工人当裹脚布,他说:“飞了就飞了,还会再画的;落到有缘人脚上,也算得其所。” 杜天明说,这个老头的精神长在他的诗词中,是中国乡土精神吧。老头教他古体诗词仅一个月,因转场到其他工地,从此再未见。一年后杜天明回乡务农,从此灵魂归依小村。“人的精神不能漂泊,得扎根。”他说。从此他再也没有出去。 杜天明(彦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巴彦查干乡巴彦他拉村农民,44岁,务农,写诗。 “小村之春” ——杜天明诗词的乡土精神 □ 本报记者 白玉兰 文/摄 http://s14/mw690/001iYOWjzy6U1Ty6Fched&690 《西江月 小村之春》 叫醒香葱上市,痴看老树抽芽。东风一夜惹喧哗,垄上铁牛潇洒。 得意露珠脉脉,及时细雨沙沙。一枝心事小桃花,回味些些情话。 杜天明说,《西江月 小村之春》写的就是我的生活,我生活的村庄里的父老乡亲们。现代农民是幸福的,充满干劲儿的——村如世外桃源,游人纷至沓来,我要把这份满满的正能量发送出去…… A、接纳自己是一个中国农民的身份 记者:蒋勋说唐诗是有一个精神的,李山说《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因为每个中国人在凝视那些诗句时,都能发现与它们似曾相识。 在我看来,“杜天明的诗词”也是有一个精神的,这个精神也同样是让中国人在凝视它时,能够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 杜天明:是乡土精神吧。是我作为一个农民接纳自己是一个中国农民的身份,接纳我的小村,我的田地,乡邻……与他们活在一起,长出来的诗吧。17岁出外打工一年后回来,我就煞心当我的农民了。可以说,18岁那年,我就“扎根”了。我的精神不再漂泊,这很重要。 记者:您说“是那个在工地看料场的老头给我播下诗词的种子,经年后终于燃烧”。那个老头与您之间到底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您还没细说过。 杜天明:17岁那年(1989年),我中学毕业后跟村里的人到辽宁省本溪市平山工地打工,遇到了这个叫高希郁的人。他在工地看料场,秃顶、干瘦的一个老头,穿着咱家里做的灰布裳、胶鞋。 他跟别人不一样的是啥呢——就是干净,特别干净! 他每天都把装水泥的牛皮纸袋子(1989年的水泥袋子还是牛皮纸的,我们这些工人都把它收集起来裹在脚上,以免因泥水浸泡而发涨的趾头更加破损)擦干净,裁成一块一块的,用黑墨在上面画竹子。 我在常满身臭汗地吊在高楼上干活时,眺望过去,看见那老头进进出出,把画好的竹子一张张地挂在工地的栅栏上。 有一天下班回来,栅栏上又挂满了画,我趴着栅栏去看,那根根竹子筋节突兀,成林淡远,默默向上生长。工人们不理会,饥饿和疲惫使他们早就忘记了繁华和文化,抱怨和骂娘充斥着形色。 一阵大风刮来,一股脑吹飞了竹子画。我慌乱着,追着去捡……老头不知道啥时候来到我身旁,说:“飞了就飞了,还会再画的;落到有缘人脚上,也算得其所。”他手里拿着油条和豆腐脑,说“来吧,一起吃”。 记者:你第一次出去打工就遇见他了? 杜天明:不是,那时我已经辗转两三个工地了。 记者:在工地都干啥活呢? 杜天明:所有工地活都干过了,打过钢筋、和过水泥、拿过砖……在这之前,还炼过钢,挖过煤气管道的沟……呵呵……我还住过那种要拆迁的小房,要倒了。老板晚间把门打开让我们住进去,早晨天不亮就把我们撵出来……就是很无助低人一等那种,人家工头要欺负你要打你骂你,你也得受着,吃饭的时候去晚了就没了,那时候一天工资才8元钱。这和在家里不一样,即便生活很困难,但在父母身边。经过这么多之后我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并不精彩,但那时不知道人生的精彩在哪里…… 后来,到了本溪三四个月之后,才到的这个工地。 记者:后来呢?与那位画竹子的老人之间? 杜天明:那是很多天以后了。那天月亮特别圆,我想家了。那天特别特别想家,心情特别烦躁。晚上8点多,我一个人去敲他的门。他的屋子也是帆布搭的帐篷,里面特别干净,有一个饭盒,还有一个特别破的方桌,上面一盒墨、两只笔,床是破砖搭成的,他正在画画。 我当时还很自负,我说您对诗词有没有研究啊?我是带着傲气问的。老头依旧画竹子,自言自语地对着竹子说:“立根原在破岩中。”然后问我,这么小怎么不上学啊?站起身拉着我的手走到帐篷外,指天上的月亮,说你给我背一遍《水调歌头》吧。我背不全,但是莫名的泪水夺眶而出……因为我在他那找到了一种归属,一种文化上的,还有一种亲情的,他很和蔼、很亲切。别人看我,首先看我的身份,看我的满身汗臭……他看人没这些。 记者:后来您就经常去找他?你们都聊什么? 杜天明:他给我讲的都是古诗词。唐诗三百首,一首一首地讲,老人的竹还在画。在不加班的夜里我去聆听,诗的平仄、格律,词的激昂、内涵,曲的诙谐、褒贬和典故都在那个时间里默默地存入脑海。就是从他那开始,我对古诗词有了新的认识:一定要反映平民生活,诗词才能长久,才能有生命力。 实际上他跟我说的最多的就是这个道理。他说你风花雪月的东西什么都留不下,虚华的东西永远没有市场。他说你不要写别的,就是工地上你看到的……你看到人你也写,你看到砖头你也写,还有跟前的山你也写。 记者:这个老人的精神性格,一直长在您的词里。 杜天明:对,对我影响很深很深。我一定不写无病呻吟的东西,我一定要把我真实的情感反映出来,这是初期的想法。后来逐步随着情感的成熟,我知道,人的精神,不能漂泊,得扎根。 记者:与这个老人再没见面? 杜天明:最后一天,通知说要转场了,就是要去别的工地了。那天外面下着小雨,我就去找老人了,说了一会话。我说您给我当老师吧!他说不行。我说在我心里您已经是我的老师了。 我出来之后,他跟我出来,在门口,我给他行了一个礼。真的,我给他鞠了一个躬,我说我就当你是我的老师了…… 我俩仅仅相交一个月,就分别了,后来我曾找过他,没找到。如果他还在世,也得80多岁了。 他从未说起过自己的身世,我只知姓名,不知年纪,也不敢去问,生怕打破他内心的宁静。想来,那时年少的我也许把他当作了知音或者老父。我记得他和我说:竹节人生,向上风雨不遮;清水于墨,本色在心。平仄之途,坚韧者得之;仁善莫苟他利,诚为根本;至于男儿本色,脊梁直也。月以圆缺故,招领人情;以至于诗书画艺,心善者持之,心净者大成……凡此种种,囫囵吞枣般,涌入脑海,随着年龄的增加,我懂了许多,不时品味,不时坚持。 B、人的精神不能漂泊,得扎根 记者:你在外面打工多少年回家的? 杜天明:一年。 记者:再没出去? 杜天明:因为打工之后再回到小村,我特别煞心,因为我知道外面的世界并不精彩,精彩在人的心。我回来之后就跟我父亲种地,家里这些农活我都干,那以后再也没有出去过。 记者:18岁就扎了根了。 杜天明:对!回来之后,我跟我爱人就处对象了。我俩是邻居,她是和我从小一起玩大的同学,也没用媒人,我俩就把这事确定下来了。 记者:我看很多报道都说她很喜欢你的诗词? 杜天明:基本上每写完一首诗,我都把她叫来,我说你给我读,读完之后告诉我感受。她说她看不懂,我说哪看不懂你就告诉我。 记者:2013年她跟你一起进京领奖,一起接受央视采访? 杜天明:她以此为荣。我就总觉得,人的精神也好,人的活法也好,是可以传染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你要自尊自重,用你切身做的一些事情带动一些人。也许达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潜移默化还是有的。 记者:实际上您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认同自己是一个农民的身份。现代人的精神大多是漂泊的,而您灵魂有归依,您那个归依在哪呢? 杜天明:还是我生活的这片土地。 记者:您和村里的人很好? 杜天明:说实话,我在小村没有朋友,走不到心里去。但我跟我的乡邻又打得火热,处得又都很好。 记者:你在心里不接受他们吗? 杜天明:接受。因为我跟他们一样,我就是个农民,同根生,同水土。但这种孤独,应该是现代人的孤独吧,是文化上世俗上的东西吧。但我庆幸我打过工,体会疾苦;我庆幸种过地,体会辛劳;我庆幸我扎根在了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上,我深爱着这里的一切。 记者:“杜天明诗词”的种子,根,DNA是什么? 杜天明:乡土。 记者:这就是为什么“杜天明的诗词”夺得诗词中国桂冠的原因。因为每个中国人的心底,都有个乡土中国。 杜天明:扎根泥土的厚实,绵延千年的乡土精神,这才是长在生活里的真实。我写诗词,就是自我精神的一个支柱。我要站出来说话,我要通过作品写一个两个十个农民,写这个群体,以他们的生活为蓝本,描绘现代农民美丽的生活。 我要让人们改变认识,这可能还是我的一种自尊吧! 但这种改变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外界的,一种是对我们农民自己的。而我就是一个农民,我本身就要做得很好。我写诗词,我的日子也过得好。 我是村里第一个买电脑的,第一个盖大房子的,第一个买汽车的,乡邻们愿意找我探讨一些信息。 记者:为什么《西江月 小村之春》会在11万诗词中拔得头筹?您自己的解读是? 杜天明:因为它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最底层,这是我最直接的一个感受。我自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质朴的东西。它(《西江月 小村之春》)是从我的生活里长出来,发芽,长出叶子,开出花。 C、解读杜天明 摘取杜天明写在日记里的几段话—— 我写我心,我写我想,我写我爱,在城市之外的小村里,在放眼蔚蓝、呼吸畅快的草原上,风吹来了新鲜的元素,雨唤醒着泥土的本性,我和我的家便植根这里,安定着,作为祖国的一分子努力着活跃在美好生活赋予的舞台上,诗也,歌也。 关于网名—— 我的网名“彦人”,初衷是“巴彦他拉人”(我的小村的村名),这是蒙语‘巴音’的音译,富饶的草原的意思。 关于博客 我的博客叫“晴耕雨读”。8年之久。撑起门面的诗词是“杜尔伯特草原系列”。我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热爱质朴的民风,她们是我创作诗词的动力和源泉。 附:以下是选摘杜天明草原系列词《鹧鸪天》—— 《鹧鸪天·草原花》 一季花潮一季春,一鞭脆响沃芳根。一苞风采眸中意,一缕乡丝梦里人。 山雀舞,马蹄温。一湾笑脸寄情真。一时神往张双臂,一撇清风点绛唇。 《鹧鸪天·草原情》 帐外群山拔节声,杏花开遍践前盟。抚肩粉雨追风去,纵马敖包侧耳听。 虫细细,草青青。也无喧杂也无争。流云赶趟羞红脸,点起天河万盏灯。 《鹧鸪天·草原夜》 架个轻车探月明,毡包错落挑心灯。喧嚣都市谁无累?恬谧青原我在听。 虫昵语,草叮咛。此时放下梦儿成。一躯大字归天地,任尔东西南北争。 《鹧鸪天·草原人》 吆喝声声入翠微,心潮乘着季风回。长鞭摇起一肩月,老狗巡逻几帐辉。 勤故地,恋阿谁。弯弓骏马有齐眉。余生惟愿不离土,只为先人梦里归。 第一届诗词中国大赛中,杜天明的一等奖获奖作品《鹧鸪天·打工谣》—— 城里新鲜总不暇,一分掰做两分花。泥浆地铺新凉夜,白眼油条大碗茶。 怕生病,盼回家。尘烟热汗任涂鸦。经年隐忍如砖卧,慢数高楼算落差。 前几日,杜天明又作一首绝句 《打工谣》——一从城里垒时光,翻检心情行李箱。放任乡思逐楼起,渍成满月梦悠长。 http://s2/mw690/001iYOWjzy6U1TzVPPz11&690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