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翔事件”终于以央视顺应民意让黄健翔复出解说而尘埃落定,暂时告一段落。但本次事件之突然和蹊跷,个中原因耐人寻味。对于黄健翔的突然爆发我们不妨做如下设想,那就是央视自编自导的围魏救赵之策。
本次央视解说世界杯的阵容由黄健翔、刘建宏、段喧“三人组组成”,黄健翔自然是其中的“一哥”,其解说水平和能力毋须质疑,深得球迷人心;段喧是里面的小字辈,但其解说富有年轻人特有的激情,再加上专业能力也过得去,也基本为球迷所认可。问题就出在刘建宏身上,由于刘建宏之前一直是央视足球节目的制作人和主持人,可以说以幕后工作为主,此次央视将其推向前台(且不谈是否是其本人的要求),不但没有捧红他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还害了他,毕竟他不是解说科班出身,其个人风格根本就不适合现场解说瞬息万变、如此重大的赛事,央视这一做法就将其对国际足球认识的浅薄、应变能力的不足、对解说程度把握不准等缺陷无限度的放大,暴露在广大球迷面前,致使收看央视转播的球迷们怨声载道,群起攻之,甚至有人要求央视换人,否则就抵制收看央视的转播,还有人专门收集刘建宏错漏百出的“语录”,加以嘲讽。球迷们的这些举动不仅给刘建宏个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使他感到十分的难堪,解说的时候变得畏手畏脚,同时也给央视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毕竟民意不可清慢。但央视显然不想换人,自己打自己的耳光,也不可能不考虑刘建宏的个人感受,于是央视想到了在球迷中极具号召力的黄健翔,让他设法去转移球迷们的目光,帮刘建宏从球迷的围攻中解脱出来。
于是黄健翔就有了在意大利对澳大利亚这场比赛终场前令人目瞪口呆的“激情宣泄”和表演,上演了轰轰烈烈的“解说门事件”,马上吸引了所有球迷和媒体的眼光和注意力,并就黄健翔的行为正当与否形成了空前的网络大论战,争论之激烈、争论对象之广、争论场面之壮观实为世所罕见,已成为中国体育解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此时且不说刘建宏,就连足球和世界杯都已被中国球迷抛诸脑后。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央视这一招极为奏效,既给刘建宏解了围,又提高了央视的曝光度和关注度。
但与此同时由于黄健翔的表演实在有点过火了,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央视应该具备的立场,违反了央视的解说纪律,引起了央视高层的震动和不满,面对全国球迷的声讨和质问,张斌以“失声、失态、失礼、失常”八个字来表明对央视黄健翔事件的立场,并代表黄健翔宣读了“道歉信”(姑且不论是否为黄之本意),同时将其冷藏了一场,停止其解说西法之战的资格,以平民愤。这一招看似封杀,实则为了保护黄健翔,目的就是要看全国球迷作何反应。结果“挺黄派”(或曰“保皇党”)的声音远远高于“倒黄派”,各大网站纷纷发起了支持黄健翔的签名活动,甚至连之前一些“倒黄派”都纷纷倒戈,出来声援黄健翔,央视自然见好就收,顺水推舟让黄在巴法之战这样关键的比赛中复出,以表明自己顺应民意,做法开明。如此一擒一纵,就将整个“解说门”危机化为无形,其手段之高明实在令人折服。
“黄健翔事件”之后,球迷们已经对解说员有了审美疲劳,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世界杯上来,再也没有人去关注解说员的长短是非,给了他们相对宽松的解说环境,有利于他们此后的比赛可以更好更放松地发挥,可谓一举两得。否则,“解说门”如非央视围魏救赵有意为之,相比于德国的一个解说员在解说时呼吁主场球迷支持主队都被国际足联要求德国方面撤换的严厉惩罚相比,黄健翔如此有违解说规范和立场的严重事件岂能如此轻易化解,黄健翔本人岂能如此轻易过关?(本文仅属臆测,请勿当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