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仙诗人的“悲剧”——读《西游记·木仙庵三藏谈诗》有感(文:李守力)

标签:
西游记诗词 |
分类: 天文、道家 |
树仙诗人的“悲剧”——读《西游记·木仙庵三藏谈诗》有感(文:李守力)
2013年10月21日 15:20:13
2017年3月26日 15:43:23字数:1647
有人问我,你对《西游记》哪一段印象最深?我会脱口而出:“木仙庵三藏谈诗。”
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父亲给益都县火柴厂做火柴盒糊裱散户代理,每次都会拉来印刷厂提供的大量散装书籍,我从里面搜查到一本完整的《西游记》,书本尚未切割,我用小刀一页页隔开,于是如饥似渴地阅读。那时家里不舍得用电,我都是在天井里看书,雨点滴到了书上,我才察觉是在屋外;看不见字了,才发觉已到夜晚。
且说六十四回“木仙庵三藏谈诗”一回,说的是师徒四人路过荆棘岭,照例是唐僧被掳走。不过这一次却不是为吃唐僧肉,竟是松、柏、桧、竹四位千年树仙邀请唐僧论诗。整篇西游,无非打打杀杀,无数仙魔,全是武斗,而“木仙庵三藏谈诗”一回与其它回节迥然不同,终于有了点文情风雅。
唐僧与四位树仙对诗至半夜,杏仙在腊梅、丹桂两位童女簇拥下出场了。
亭亭玉立、多才多艺的杏仙一出场,对诗会便达到了高潮。杏仙的诗也是对诗会上最后一首诗,该诗堪称本次诗词创作的压轴之作:
上苑名高众卉王,泗滨坛坫共称扬。
董仙偏爱春林荫,孙楚曾吟寒食香。
雨润红姿娇且艳,烟蒸翠色显还藏。
自怜过熟微酸意,落处年年伴麦场。
木仙庵几个老树仙创作的诗歌都是在写自己,写自己的理想、气度,和生不逢时,杏仙也不例外,仍以自我为题。纵观几个老树仙的诗歌,最善在诗句中运用典故的就是拂云叟(竹子精),两首诗共运用了四个典故:“七贤”、“六逸”、“湘娥泪”、“汉史香”,件件不离竹子。而杏仙在运用典故方面又更胜拂云叟一筹,一首诗竟包含了四个关于杏树的典故。
上苑名高众卉王:汉武帝时有人曾献杏树一株,花瓣五颜六色,且比一般杏花多出一瓣为六瓣,称“武帝杏”。
泗滨坛坫共称扬:相传孔子曾经坐在杏坛上抚琴休息,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董仙偏爱春林荫:三国时期东吴名医董奉隐居庐山,当时那儿荒山荒地很多。他行医济世却不收取任何费用费,只要求病愈者在荒山地种杏树。几年后,杏林满山,曰“董仙杏林”。
孙楚曾吟寒食香:相传寒食节起源于晋文公火烧误杀的隐士介子推的故事,西晋文学家孙楚在寒食节这一天曾用杏酪祭奠介子推。
杏仙这诗不仅文笔好,艺术性高,她还非博览群书。谁能一下子凑齐四个关于杏的典故?从这一点看,杏仙堪称才女。
可是,谁成想,这些老树仙和美丽的杏仙、腊梅、丹桂,就因为想开这么个诗会,结果全都死在了最怜香惜玉的八戒钉钯下。唐僧上前阻止,孙行者却说“不可惜他,恐日后成了大怪,害人不浅也。”这是有罪推定!按照他的逻辑,只要一个人道德出现问题,就要判死刑。如此人类几于毁灭矣!
悟空和八戒面对手无寸铁的树仙们,不仅不遵守“国际环保公约”,毁灭树木,“根下俱鲜血淋漓”,几乎就是一场屠杀,比所有的妖怪都残暴!
十多年来,我一直对《西游记》第六十四回“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耿耿于怀,1986年我看《西游记》电视剧第19集《误入小雷音》(歌曲:何必西天万里遥)仍然不解。
2017年3月26日
这篇文章2013年没有写完。今天续上。
经史子集,文学诗歌在最后。经是六经,史是历史,子是哲学,学这三样的一定可以治国。可是文学诗歌于民生作用不大。
湛若水总结王阳明早年之“五溺”:“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民之习,正德元年(1506),始归正于圣贤之学 。”
王阳明早年迷于写诗,被祖父父亲大骂。于是果断抛弃写诗,终成圣道。
《楞严经》云:“纯想即飞,纯情即堕。”
诗词不是坏东西,人如沉迷容易多情纵情而堕落。
抒情有愉悦之感,可是更有无明的悲伤。情执过重,陷入抑郁,自杀者常有。
悟空,即证悟空性,见性。八戒,即戒律。所以两人把树仙诗人们杀死。
唐僧上前阻止,孙行者却说“不可惜他,恐日后成了大怪,害人不浅也。”
有所喜好,怡情而不能忘本。
致命问题在细微处,不杀掉除根,以后恐怕就晚了。
央视搞的诗词大会很火,实际是主次颠倒,舍本求末,对大众有不小的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