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头有一本书,印装精美。是某名人的收藏书画集。信手翻开,大家云集,几乎襄括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仅例名如下:董寿平、黄胄、王雪涛、娄师白、钱君匋、范曾、宋文治、罗工柳、刘炳森、沈鹏……如此有二百五六十人。从该书收录的一幅介绍这位藏家的作品看,该名人“书法个性鲜明,风格独特,显示了他的艺术动力和旺盛的创造精神,是一位作家诗人。”“钟情翰墨,又是一位书法家。”同时,最重要的,这位收藏大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上删两字)部常务副部长,□□□□(以上删四字)党组书记”。
至此,无可厚非。领导本是书法家、作家、诗人,喜欢字画,名画家之间礼尚往来,本属雅趣。即便考虑到是政府官员常务副部长,党组书记,只要不把这些作品变卖或按市场价值折算,也无甚大碍。这多少也算得上是提高文化素质的一种渠道。尽管是在搞精神文明的同时也达到了物质文明。但这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文明都过硬的做法,怎么也比上歌厅泡小姐,收回扣,吃贿赂强得多。
但是且慢。
翻开该书第二百六十五页,有一幅作品,“书画传神”四个大字颇具神采,有上款,自然是写着领导大名,□□(以上删两字,领导名)同志方家正之;有下款,已巳初秋□□□(以上删三字,书法家姓名),有印章一枚,为书法家本人名章。按全书体例,该作品下方写着作者名,叫做方家正。
一位名气不小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书法家,转眼之间就成了方家正同志,实在让人费解。按上述引文理解,该收藏家领导同时是书法家。且“从柳体入手,继而颜、歐、诸、二王、张旭、怀素、苏轼、米芾及傅山、王铎、邓石如等多有涉猎,他的作品融传统与创新于一体”,总该知道书法有上款下款,把款中的方家正之理解为作者名,似乎荒唐。那么为领导讳,把板子打在(谁敢真打,说说而已)秘书和出版社头上,那就有可能该领导从没有把这些书画家大名写成名单交给出版社,猜测来看,一大摊拿出来拍照登记--因为错还在不一处,作者自谦只署名而未署姓的,作者的大名也就有名无姓。以小人之心度领导之腹,可能领导根本就无暇顾及,甚至,有可能顾及也会一时忘了作者大名,只好照单抄字,抄不好,就成了方家正。
看了领导或领导的部下乱点名,止不住的想给领导写个小字报。怕违反政策,借电视剧“以古喻今”手段,也讲个故事给领导听:平湖县令孙扩图是一代名士。有一天上级领导从境内经过,孙供应接待十分周到,连领导下榻的旅馆的对联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来写。领导很高兴。饭后就寝,领导忽然勃然大怒,将孙扩图召来,训斥道:“我什么时候吃了你的肉了,一定要把我看成老虎?”孙扩图一头雾水,极力辩解,称并无此事。领导指着门联说:“这难道不是你亲自写的吗?”孙扩图这才醒悟过来是怎么回事,连忙承认错误。原来门联上写的是“君子龙光,大人虎变”,全是歌功颂德的话,领导可能在人事部门备案和组织部门考核的是假学历,领导不懂,反而以为是骂人了。以这个故事为鉴,当领导的,尽管是多才,尽管是无事不懂,但您同时又是书法家吗,诗人吗,作家吗,哪有不懂的道理呢。但您百忙之中万一万一有点疏忽了呢?万一万一碰上个您不太明白的事呢?您不妨也问一下,问问方家正同志,自己少露点儿怯。您不觉得孙扩图的领导还是蛮可爱的吗?倘他老人家没有问这一下,而是让组织部门给孙扩图同志来个考评不合格呢?
经常给领导写字的“方家正”们,也有一个故事奉送:
北宋的韩宗儒向来贪吃喝。所谓性“饕餮”。他每次得到苏东坡的字,就去换几斤羊肉来吃。黄庭坚与苏东坡开玩笑说:“过去王羲之的字换鹅,现在阁下写的字可以称作羊肉书了。”当时苏东坡正在翰林院。有一天因为庆贺生日要撰写的文章很多,韩宗儒因为缺肉吃又派人送信希望得回信和书法。来送信的人督催求索得很急。苏东坡笑着说:“告诉他本官今天不屠宰。”
现在生活好了,领导不缺肉吃,你送给领导字,领导也不会拿去换肉吃了,只不过会把您的鼎鼎大名换掉,叫做方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