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名状》:政治阴谋下的兄弟情谊

(2007-12-25 02:55:06)
标签:

杂谈

分类: 影评
1874年的电影 Vol.46 《投名状》:政治阴谋下的兄弟情谊


文/公元1874

http://bbs.hddvd.net.cn/UploadFile/2007-12/200712171526114.jpg


古装大片从02年开始,一直就是中国影迷心中的疙瘩。一次次期待,一次次被欺骗。如果说《英雄》还尚有可取,从《十面埋伏》开始就不得不痛骂了。有好演员,好画面,高投资,大宣传,可偏偏欠缺一个好故事。没有几个观众愿意在电影院花着钱感受生离死别是却不得不一次次的被电影幼稚的对白惹得笑场,也没有人愿意看一个电影看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去年的《墨攻》,终于让人看到了对古装大片一丝复苏的希望。而今年的《投名状》,可以让我毫无疑问的对人说,这是最好的一次!



1 不一样的《刺马》,不一样的陈可辛

如果单单从制作班底来说,《投名状》并没有像前面那些古装大片的前辈们一样出身名门来得辉煌。服装奚仲文,摄影黄岳泰,动作指导程小东乃至导演陈可辛,均属于准一线的电影从业者,哪比得上张艺谋、陈凯歌等人率领的顶级制作团队?但这些电影工作者们保持了相当高水准的职业操守,各司其职,使得我从服装、摄影乃至剪辑都无法挑剔。

《投名状》取材于清末的刺马案是众人皆知的。而对于热爱历史的我来说,这段疑案,也曾经在闲暇无聊时津津有味的研究过。兄弟三人落草为王,归降朝廷,战赢长毛,却在大哥当上江苏巡抚的时候被自己的结拜兄弟所刺杀。无论从时代背景、人物关系乃至戏剧冲突上,这段历史上的疑案都是足可让想象力丰富的人大书特书的。也正因为如此,出现的众多野史书籍就不细谈了,而单单是电影改编,史上就已经出过三次。张彻的《刺马》是最先的,也是最有名气的,在那个男人气概、刀光剑影夹杂着玉体横陈的70年代,张彻找准了这段历史里最为吸引当年人的两个点:兄弟情、红颜祸水。作为风月片与武侠剧风靡的年代,《刺马》精准的抓住了观众市场,自然获得了非一般的影响与成功。而若干年后王晶、午马演绎的版本也没有例外,三级版本的《赤裸凌迟》与现代版本的《西环故事》,均是以兄弟的背叛、女色作为招牌,各显特色。

到了陈可辛手中,一直以来宣传都是以“三个男人与女人产生的纠葛”作为重点,使得我在入场以前一直抱着《刺马》现代版的心态。当然,看完之后,我告诉我自己的确是大错特错。

《投名状》与《刺马》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立足点的天壤之别。陈可辛版,不仅基本抛弃了女色这一点,而且大大的淡化了兄弟反目成仇的戏份,反之,将重点放在乱世之下的权术斗争上。张彻着力点在于三兄弟从背水一战到背信弃义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就是《英雄本色》这种类型片的祖师爷;而陈可辛浓墨重洒的,则在于一个庞大官僚机构下,个人抗争的渺茫于卑微。《投名状》之于《刺马》,增加了三个(或者也可以称为“一个”)角色,即军机处的三个老官僚。这三个老官僚出场次数不多,但每次都影响着剧情的走向,甚至到最后决定着三人的命运。这三个老头子颇让人玩味,第一次出现,是李连杰饰演的败将庞青云带着两个土匪来“投诚”,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屑与嘲笑;第二次出现,是舒城惨胜之后,三个老头子开始委以重任;围苏州、打南京,庞青云走的每一步,赢或输,赢多少、输多少,都被这三个军机处的老头子算得严严实实。记得打苏州前三个老头子说的话么?“这么快就打完仗,我们赚什么?”于是,苏州打了整整一年,老头子们也赚够了。而最后庞青云荣升江苏巡抚,三个老头子的评语是什么?“庞青云是个人才,可惜不懂为官之道。太后怎会容忍一个外人手握兵权?”所以,庞青云的野心、欲望,都被三个军机处的老头子算得严严实实,任他再勇猛过人,才华盖世,又怎能敌过以军机处为首的庞大政治力量?他只是一个缩影的太平天国,一个注定无法与制度抗衡的小人物。


2 兄弟情与政治、权术

“刺马”一案的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其中的兄弟情。陈可辛尽管将整个故事进行了完全革新的改造,马新贻、窦一虎、张文祥三个人尽管变成了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但三人在乱世中相识、相助、战争中共同进退,生死相搏的场面,也足以让观者动容。尤以要记上一笔的是片中前段舒城一战,庞青云安排的百人敢死队的搏命战法就已经让人骇然,而三人被围在敌军阵中的时刻,则是全片“兄弟情义”写就得最高的点。《投名状》全片只有两个小时,而出场人物却非常之多,时间跨度也有数年之久,且还要将大段胶片留给战争场面的大镜头。因此如何用有限的时间来描写各个人物的特点就成为了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任务。庞青云的心机,赵二虎的楞直,姜午阳的一根筋,陈可辛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将这三人为人处事的性格挑点了出来,极少的对白,几个眼神、动作和情节,加上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过及格线的演技,使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三个主角游走全片的心路历程。近年来,西片中的李连杰常常扮演一些脸谱化的反角,《投名状》中的庞青云是一个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可以不惜抛弃一切的狠角,这个角色李连杰演得的确有所突破,尤其是与之前好莱坞电影中他所扮演的那些坏蛋相比,更显得真实、可信。刘德华饰演的赵二虎,某种程度上笔者愿意看成是去年《墨攻》的后遗症,赵二虎在片中的作为实在让人不得不联想起兼爱非攻的革离。片中的赵二虎,从一个土匪到悔悟、救人乃至看破名利,虽然观众明白这个道理,却很难对他整个人的变化产生认同、信服感。无论如何,一个最开始叫嚣着要抢钱、抢粮、抢地盘的人,我想怎么也不会最后变得如此怜悯敌人和富有同情心。当然,也许是苏州城里,郭晓冬饰演的谭绍光感化了他,但也许是陈可辛碍于某种政治审查的原因,竭力淡化了全片太平天国相关的一切背景与故事,这就使人对于赵二虎与谭绍光之间的对白丈二摸不着头脑。

与李连杰、刘德华饰演的庞青云、赵二虎相比,金城武的姜午阳则相对来说演绎难度最低,也是最成功的一个。作为一个对两位大哥言计听从的他,直到撞破庞青云和莲生的奸情之前都是忠心不二的,搁现在的社团来讲,就是庞青云的“头马”。他的信条是听两位结拜大哥的绝对没错,所以当庞青云、赵二虎在苏州屠杀战俘之后产生巨大分歧,姜午阳就开始不知何从。由于这个角色近似有些天真的单纯,使得观众很难对他有所恨意,直到最后杀莲生、杀庞青云,我想是难有人对他恨得起来的。很赞赏陈可辛,虽然对三个人物的塑造已经是经过了翻天覆地的改造,但仍然保留了历史中确切记载的一幕,即张文祥刺杀马新贻之后,对天大叫“刺马者,张文祥是也!”。当剧中的姜午阳也用着撕裂的嗓音说出这几个字的时候,笔者也禁不住为之动容。

徐静蕾饰演的莲生是我一个必须忽略的角色。也许陈可辛是为了像原版做一个致敬,所以尽管也有这个人的存在,但对于通篇连十句对白都没有的她来说,陈可辛摆明了要和旧版做一个最彻底的了断。旧版《刺马》,大哥贪恋二弟之妻的美色,欲霸占之而设计杀掉结拜兄弟,是整个故事的主心骨;而新版《投名状》,这段故事仅仅只是姜午阳一厢情愿的想法,庞青云尽管也与莲生翻云覆雨,但他的野心是权力,杀掉赵二虎是要为他的巡抚之路铺好路,至于能不能得到莲生,这根本不是庞青云所在意的事。

陈可辛如此着重描写权力之下,各个粉墨登场人物的嘴脸,是我最感到意外的,也是最为惊喜的。长期中国的泛政治氛围,使得国人在电影、小说等文学作品方面的此类题材层出不穷。而近年来的华语大制作里,这种故事却越来越少,越来越弱智。像去年《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虽然也是描写宫廷政治斗争,可是其中苍白的脸谱化演绎却让人有一种在看幼儿普及读物的感觉,坏人就是坏人,好人就是好人,为了名利的整天把我要名我要利挂在嘴边,痛恨丈夫的每天都对丈夫摆出一副死脸,想篡位的每天都一副心事重重要事在身的样子。这种故事和演绎方法我只能说是可笑、可笑、太可笑!而这次《投名状》里对政治、权术的玩味让我相当满意,每次军机处三个老头子的出场,我几乎都想拍手叫绝。他们三个人,上面对太后与京城,下面对庞青云,又与魁子营亦敌亦友,三人内部的勾心斗角同样也是动魄惊心。特别是后段庞青云苏州大胜,两个大人在那里不紧不慢的说,姜大人气得卧病在床,真是算得上全片最经典的对白。陈可辛刻意淡化了三个人的具体职务,三字“军机处”一带而过。他们对于整个时代而言,代表的就是将一切战争、军士、将领、朝廷拿来作为自己飞黄腾达的交易人,而庞青云也好,何魁也好,太平天国的长毛贼们也好,被战火纷飞搅得民不聊生的平民也好,甚至远远在上的太后、朝廷也好,都是他们谋取私利的工具。《投名状》英文名“The Warloads”,意喻军阀,如果翻译给国内人看,会觉得很奇怪,清末各地行政长官皆是忠心耿耿效忠于慈禧而对抗起义的太平天国,哪里像是
民国初期各地军阀各自为王混战的情景?如果将“军阀”指代的这种含义套在军机处三个大人身上,寓意自然不言而明:他们是一种人群的代表,与军阀一样,人民过得好不好,不是他们的关心的;他们关心的是,仅仅是自己的权力还可不可以伸到更远的地方。

这,也是庞青云注定失败的地方。他是一个败将,从他装死逃生的那一刻,他也许就想成为军机处大人这样的人;但他无法完全狠下心,绝下情,所以他一直用着各种借口来为自己背信弃义的行为做着解释,杀战俘,因为要把有限的粮留给自己人;打南京,是要让战争早早结束,让百姓安居乐业;杀一起出生入死的结拜兄弟,是为了能让自己顺利坐上江苏巡抚的宝座;而为什么想要当官;也是为了让一方百姓安居乐业!他在朝廷上恳请太后免除江苏地区三年赋税,他难道真的是想当一个好官?可一个为了官位连自己兄弟都可以当成弃子的人,会真正的成为一个好官?庞青云整个人的所有野心充满着一厢情愿的逻辑,所以他那点政治智慧在三个老奸巨猾的军机处大人面前变得幼稚可笑,更勿提已经贵为天尊的慈禧老太后。那只赐封典礼上的黑枪代表着一个巨大官僚机构,他一手遮天的控制住这个机构中所有妄图改变世事的个体人物,让他们被同化,或者,被毁灭。

《投名状》唱出了一折好戏,也让几乎带着各种期望走进影院的观众都可以满载而归。支持偶像的,绝对可以度过难忘的120分钟,我旁边坐的小女生从头哭到尾,感觉她真是个幸福的影迷,能够在电影院看到如此让她陶醉的电影;而想找电影乐趣的各种资深、非资深影迷,都能玩味个中的滋味,像如我这样,几千字下来仍觉得意犹未尽;而最简单,要看看大场面过过眼瘾,舒城大战也是震撼人心的,算是开创了国产战争片的新境界。《投名状》终于结束了几年来弱智大片统领华语圈的怪现象,利用同一题材,彻底颠覆了一个曾经的经典《刺马》,而打造了一个气势更恢宏,寓意更深远的新经典《投名状》。希望即将上映的《集结号》,能和《投名状》一起,为今年全面复苏的华语电影,在岁末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预告:鉴于笔者对近代史、对《投名状》的喜欢,不出意外的话将会再写一篇电影与史实的细读及八卦。庞青云这个人的身上其实融合了马新贻、曾国藩、李鸿章三人的影子)

本文版权归yes电影论坛,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