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影评 |
Vol.18 两个世界的残酷:《潘神的迷宫》
文/公元1874
http://img1.mtime.com/bi/1181/35139835-8938-4706-aaea-56d7cd5df794.jpgVol.18两个世界的残酷:《潘神的迷宫》" TITLE="1874年的电影 Vol.18 两个世界的残酷:《潘神的迷宫》" />
又一部让我感动不已的电影。
《潘神的迷宫》开创了电影的新类型。在此之前,战争和魔幻,两种电影题材基本是互不搭边的。以战争背景来讲述魔幻故事的电影也有,一年前的《纳尼亚传奇》既是如此,且反响不俗。但相比《潘神的迷宫》,《纳尼亚传奇》显得温情许多。纳尼亚王国是电影赋予这群饱受战争磨难的孩子一个世外桃源,旗帜鲜明的主旋律使得这些孩子犹如被上天护佑,种种经历仅仅只是成就他们的拦路石,最终结局依然光明无比;而《潘神的迷宫》却残酷的告诉观众,所有的环境不过只是小女孩自欺欺人的幻想,现实,终究只是现实。
影片的开场部分色调偏暗,尽管是在郁郁葱葱的森林,依然是一股灰色的抑郁,临盆的母亲,跋扈的继父军官,沉溺于童话故事的小女孩,善良的女佣,几位贯穿影片的角色在影片开始便悉数出现,将各自性格表露无遗。其后军官残暴野蛮的杀死打猎两父子的一场戏将观众对反派最后残留的一点希望打得烟消云散,而此时潘神的出场,使得我们和小女孩一样,将这个世界作为逃避残酷现实的唯一方法。
在现实里,小女孩只是个父亲死去,被继父厌弃,弱势的母亲也无法保护她的可怜孩子。但在潘神的世界里,她是一个美好世界的公主,国王和王后将她放入凡间,需经历种种考验方可再为受万人宠爱的公主。于是跟随潘神的引导,小女孩在现实与虚幻的交叠中经历种种磨难。
影片大量的篇幅描绘在小女孩如何面对这些磨难,对于现实世界,着墨虽少但可谓“次次到肉”。子弹射在人身上的弹孔、刀缓缓割开嘴、酒瓶砸在鼻子上,没有一丝蒙太奇,出色的特技令这些镜头极具真实感染力。看到烈酒渗出脸上的伤口,观众也难免跟着角色抽搐。
另一个国度是否存在,可怜的小女孩是否本应是美丽高贵的公主?导演留下的开放式结局让观众可以各执一词,但片里出处可见的隐喻亦可算作一个个解释的注脚。引导小女孩的潘神,在希腊神话里被称为农牧之神,管辖着猎人;而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的继父,身为法西斯军官的一员,在这个为剿灭叛军而临时驻扎的磨坊中,亦管理着犹如猎人的军队;其他隐喻性极强的镜头比比皆是,旋转而下,没入黑暗的石阶;满是甲虫和粘液的树洞;丑陋的蛤蟆,用智慧换取的金钥匙;堆积如山的鞋子,吃人的无眼妖怪……童话故事中那些简单而明了的暗示,在《潘神的迷宫》中星星点点的遍布。
潘神是一个两面化的神,这一点与电影的情节如出一辙。一方面,他代表了创造力,另一方面也代表着噩梦与黑暗。当小女孩把潘神的存在当作自己最大的秘密告诉她尊敬的女仆,女仆警告小女孩,潘神常常欺骗小孩,千万不要相信;那么小女孩究竟应该悲哀无助的面对现实,还是沉溺在自己的空想中?在这个矛盾下,影片反战的主题,缓缓浮现出来。
在魔幻题材里,这部电影可能只是小儿科;但在二战题材乃至战争有关的影片里,此片的角度可谓相当另类。大多数二战题材,时间轴都放在中后期,此片也不例外,因为这个时候盟军节节胜利,曙光就在眼前,纵使有牺牲,有流血,那也是黎明前的黑暗;而这部影片把发生地放在西班牙,恰恰当各地都正在击退法西斯的时候,西班牙的专制统治暴君佛朗哥却正处于意气风发之时,在国内疯狂的屠杀异己者与反对党。因为佛朗哥没有参加德、意、日的法西斯同盟,而使得他成了盟军“遗忘的角落”,西班牙直到1975年佛朗哥去世一直处于独裁统治之下。这段历史的开始也就是《潘神的迷宫》的故事背景。现实世界中,吃人的社会漫长而看不到尽头,而影片里,法西斯的残暴、地下王国的惊险不断交叉穿梭在整部影片。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希望,所以她在地下王国寻找希望;而观众何尝不希望这个地下王国能够解救看不到希望的小女孩?所幸的是导演并没有完全打破观众的梦,留下的结局亦可让不愿悲伤的人自我安慰。
一部R级的童话故事,显然摆明了不是给祖国未来的花朵们所拍。压抑得如此沉重的“童话故事”,让人沉闷得透不过气来。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穆赫兰道》。一样的梦境,一样的现实;一样的残酷,一样的绝望。最后当可爱的小女孩为了保护自己的弟弟,宁愿放弃令人魂牵梦绕的地下王国,放弃自己的生命那一刻,《潘神的迷宫》想告诉观众的“大”道理骤然呈现出来:纵使这个世界有太多诱惑,人生命里,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自己去坚持的。
文/公元1874
http://img1.mtime.com/bi/1181/35139835-8938-4706-aaea-56d7cd5df794.jpgVol.18
又一部让我感动不已的电影。
《潘神的迷宫》开创了电影的新类型。在此之前,战争和魔幻,两种电影题材基本是互不搭边的。以战争背景来讲述魔幻故事的电影也有,一年前的《纳尼亚传奇》既是如此,且反响不俗。但相比《潘神的迷宫》,《纳尼亚传奇》显得温情许多。纳尼亚王国是电影赋予这群饱受战争磨难的孩子一个世外桃源,旗帜鲜明的主旋律使得这些孩子犹如被上天护佑,种种经历仅仅只是成就他们的拦路石,最终结局依然光明无比;而《潘神的迷宫》却残酷的告诉观众,所有的环境不过只是小女孩自欺欺人的幻想,现实,终究只是现实。
影片的开场部分色调偏暗,尽管是在郁郁葱葱的森林,依然是一股灰色的抑郁,临盆的母亲,跋扈的继父军官,沉溺于童话故事的小女孩,善良的女佣,几位贯穿影片的角色在影片开始便悉数出现,将各自性格表露无遗。其后军官残暴野蛮的杀死打猎两父子的一场戏将观众对反派最后残留的一点希望打得烟消云散,而此时潘神的出场,使得我们和小女孩一样,将这个世界作为逃避残酷现实的唯一方法。
在现实里,小女孩只是个父亲死去,被继父厌弃,弱势的母亲也无法保护她的可怜孩子。但在潘神的世界里,她是一个美好世界的公主,国王和王后将她放入凡间,需经历种种考验方可再为受万人宠爱的公主。于是跟随潘神的引导,小女孩在现实与虚幻的交叠中经历种种磨难。
影片大量的篇幅描绘在小女孩如何面对这些磨难,对于现实世界,着墨虽少但可谓“次次到肉”。子弹射在人身上的弹孔、刀缓缓割开嘴、酒瓶砸在鼻子上,没有一丝蒙太奇,出色的特技令这些镜头极具真实感染力。看到烈酒渗出脸上的伤口,观众也难免跟着角色抽搐。
另一个国度是否存在,可怜的小女孩是否本应是美丽高贵的公主?导演留下的开放式结局让观众可以各执一词,但片里出处可见的隐喻亦可算作一个个解释的注脚。引导小女孩的潘神,在希腊神话里被称为农牧之神,管辖着猎人;而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的继父,身为法西斯军官的一员,在这个为剿灭叛军而临时驻扎的磨坊中,亦管理着犹如猎人的军队;其他隐喻性极强的镜头比比皆是,旋转而下,没入黑暗的石阶;满是甲虫和粘液的树洞;丑陋的蛤蟆,用智慧换取的金钥匙;堆积如山的鞋子,吃人的无眼妖怪……童话故事中那些简单而明了的暗示,在《潘神的迷宫》中星星点点的遍布。
潘神是一个两面化的神,这一点与电影的情节如出一辙。一方面,他代表了创造力,另一方面也代表着噩梦与黑暗。当小女孩把潘神的存在当作自己最大的秘密告诉她尊敬的女仆,女仆警告小女孩,潘神常常欺骗小孩,千万不要相信;那么小女孩究竟应该悲哀无助的面对现实,还是沉溺在自己的空想中?在这个矛盾下,影片反战的主题,缓缓浮现出来。
在魔幻题材里,这部电影可能只是小儿科;但在二战题材乃至战争有关的影片里,此片的角度可谓相当另类。大多数二战题材,时间轴都放在中后期,此片也不例外,因为这个时候盟军节节胜利,曙光就在眼前,纵使有牺牲,有流血,那也是黎明前的黑暗;而这部影片把发生地放在西班牙,恰恰当各地都正在击退法西斯的时候,西班牙的专制统治暴君佛朗哥却正处于意气风发之时,在国内疯狂的屠杀异己者与反对党。因为佛朗哥没有参加德、意、日的法西斯同盟,而使得他成了盟军“遗忘的角落”,西班牙直到1975年佛朗哥去世一直处于独裁统治之下。这段历史的开始也就是《潘神的迷宫》的故事背景。现实世界中,吃人的社会漫长而看不到尽头,而影片里,法西斯的残暴、地下王国的惊险不断交叉穿梭在整部影片。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希望,所以她在地下王国寻找希望;而观众何尝不希望这个地下王国能够解救看不到希望的小女孩?所幸的是导演并没有完全打破观众的梦,留下的结局亦可让不愿悲伤的人自我安慰。
一部R级的童话故事,显然摆明了不是给祖国未来的花朵们所拍。压抑得如此沉重的“童话故事”,让人沉闷得透不过气来。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穆赫兰道》。一样的梦境,一样的现实;一样的残酷,一样的绝望。最后当可爱的小女孩为了保护自己的弟弟,宁愿放弃令人魂牵梦绕的地下王国,放弃自己的生命那一刻,《潘神的迷宫》想告诉观众的“大”道理骤然呈现出来:纵使这个世界有太多诱惑,人生命里,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自己去坚持的。
后一篇:解读《天水·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