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影评 |
http://www.bankatm.com.cn/freemovie/UploadFiles_1395/200702/20070202000045324.jpgVol.15 不过如此:《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TITLE="1874年的电影 Vol.15 不过如此:《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
文/公元1874
许鞍华是一个能勾起我很多回忆的名字。作为揭开香港新浪潮序幕的导演之一,她参与过的影片,历数下来也就是自己观影的过程。刘德华的处女作《投奔怒海》是她导演,《黑侠》这样的港片异色之作由她编剧,《笑傲江湖》《男人四十》《地久天长》《幽灵人间》……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她很难得的没有受到视角的局限,能在各种类型电影里发挥自己的潜力,从武侠到爱情无不一一尽数。
跟她同时期的很多导演都已经不再执掌镜头,而她仍然一直保持固定的产量。上一部电影《玉观音》的时候很多人都很期待,却得到相当惨的恶评。想来很奇怪,无可避免的这部电影要跟同名的电视剧作比较,而这部电影却是相当的许鞍华,但当时看电影的人,是否将电影版太过跟电视剧对比了呢?我看了很多遍,很喜欢电影版《玉观音》,短短一个半小时的剧情张力相当出色,同时也佩服编剧岸西能够将这么一部长篇小说浓缩得如此恰到好处。也许是电视剧版的珠玉在前,也许是赵薇和谢霆锋太过令人反感——三年后赵薇尚在,加上周润发,许鞍华又给了我一次感动。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取得了各方不俗的评价,这除了好剧本,完全要归结于各个演员的上佳演出。斯琴高娃,周润发,史可,赵薇将他们剧中对应的4种小人物演绎得相当到位。此外出现的大月亮、京剧、风衣无不是种种将影片托至各种寓意的标志。要把整个电影归结于一句话,就如同海报上写的:不过如此。
1 城市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主要场景发生在两座城市,上海与鞍山。将两座城市相连的,就是斯琴高娃所扮演的姨妈。她是上海知青,但这个身份并不明显,整个片的重点在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在时间和地位前的反抗。斯琴高娃所扮演的叶如棠,当年下乡插队到了鞍山,如其他知青一样,在那边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但当她获得了返城的机会,她就义无返顾的抛弃了鞍山的家庭,回到了上海。上海意味着什么呢?对叶如棠来说,繁华,小资,高雅,这些都不是破败穷困的鞍山所能比拟的。所以叶如棠想回到上海,回到她所希望的生活。只是生活不过如此,回到上海,依然有上海的烦恼。她已不复当年的青春靓丽,生活工作处处碰壁,想得到的,得不到;不想得到的,却时常撞到。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再被周润发所扮演的潘知常骗走了所有积蓄之后,她终于认命,又回到了鞍山。
上海和鞍山,如果让你选,你愿意生活在哪里呢?很多人都会和叶如棠一样。但所谓“不过如此”,在什么地方,都会有不同的困境,而再好的地方也不过有一个自己的家庭。大概“家”这个概念,是叶如棠选择回到鞍山的理由,纵使这个家再过破败,再窘迫,再危机四伏,但它毕竟是一个家,总好过在上海的孤身一人。
在许鞍华的镜头下,上海流光异彩,而鞍山清冷破败。上海是温暖的金色,而鞍山是萧索的白色。上海有花鸟虫鱼,而鞍山只有部破旧的收音机。镜头外许鞍华似乎想告诉观众,上海的繁华,真的属于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吗?城市里的每个人,又能在这无尽的繁华中得到什么?
2 人物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像一部公路片,形形色色的人穿梭在影片里。
演技我不想多提,因为这部片每个人都有相当戏剧化的身份,而演员均抓住了自己身份中最闪光的地方,并演绎得相当到位。斯琴高娃的上海小女人,周润发的风流骗子,赵薇的东北妹子,史可的民工妇人,在电影里略带夸张的表演,都会让观众会心一笑。
史可扮演的民工大概是全片最大的角色亮点,相信看过影片后观众对她印象深刻。出场时的满脸血痕(顺便提一下史可左脸上那道流血口子的化妆真是不错,看的时候心里似乎也在抽搐),那身让人发笑的旗袍装扮,“碰瓷”时的无奈嘴脸,骗钱到手后轻松哼着小曲提鱼回家的姿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使我彻底改变了对史可的看法,一个演员必须有一个好剧本才能发挥他身上最大潜力的说法再次得到验证。
赵薇扮演的东北妹子并没有想象中的好,主要是太漂亮了,如果装扮靠近《少林足球》一些,估计效果会好得多。但做到这样已经是相当值得赞扬了。医院的戏,路上与叶如棠吵架的戏,在鞍山与男朋友打架的戏,均可圈可点,尤其是在厨房后巷和厨子抽烟的一场戏,把这个人物内心不甘于现状却又无法与命运抗衡的心态完全表露了出来。
周润发就不用多提了,我一直佩服他的全能,既能出演例如一代宗师、国王、学者这样稳重成熟的角色,也能插科打诨,演绎市井小人物。早期《阿郎的故事》《花旗少林》尽显了周润发在这种泛喜剧中的形象,而这次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的演出更像是一次他从影多年的阶段总结。潘知常的身上你能看到很多周润发以前的形象,尤其是最后穿上风衣,渐渐消失在街头的感觉——相信但凡对港片有所染指的人,都会略微的有那么一丁点感慨。
纵观整个影片,反倒是上海老太太这个角色有些平庸。不过这也碍于剧本设置,因为相对于其他有些超越现实情景的角色,这个人物是最接近生活状态的,因此不出彩也可以理解。
斯琴高娃在影片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在公园初遇潘知常,潘知常邀请她唱一段,她一面推脱一面按奈不住内心冲动,吊嗓之前的笑场;二是最后在鞍山家里,梳理着花白凌乱的头发,坐在沙发上呆滞的目光。她是主角,也是全片经历了多次喜怒哀乐的角色,其演绎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在整个影片中叶如棠一次又一次向命运抗争,最后终于屈服。这个过程在斯琴高娃的演绎下让人完全入戏。最后看着叶如棠呆滞的坐在破旧的集市街头,卖着劣质皮鞋,收音机里传来当年公园里与潘知常对唱的京戏时,又怎能不令观者唏嘘感慨呢?
3 及其他
月亮的出现是影片的一抹异色。至于怎么理解,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两次出现,一次是叶如棠走到绝境的时候,半生积蓄和感情被人骗光,腿摔断,在医院无依无靠;第二次是“我”和女儿半夜的对话。女儿代表被命运完全控制,而“我”即将出国,充满希望。这一次对话,其实就是关于希望与绝望的对话。女儿已经找不到出路,而“我”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月亮又大又耀眼,每人的希望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整个电影弥漫着的仍然是许鞍华一贯的温暖关怀。电影中所有人都被生活和命运折磨得无从反抗,唯一有希望的就是那个小孩子,所以整个影片也以他的视角来阐述,这也是导演的视角,也是导演的“希望”。
最美好的生活不过如此,最悲哀的生活不过如此。这两句电影的宣传词,其实也就是许鞍华想籍着影片告诉大家的。所谓希望,也不过如此。
最后,推荐有空又爱看书的人,可以看看同名原著小说。看完就会明白,原来许鞍华还是足够善良的。
文/公元1874
许鞍华是一个能勾起我很多回忆的名字。作为揭开香港新浪潮序幕的导演之一,她参与过的影片,历数下来也就是自己观影的过程。刘德华的处女作《投奔怒海》是她导演,《黑侠》这样的港片异色之作由她编剧,《笑傲江湖》《男人四十》《地久天长》《幽灵人间》……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她很难得的没有受到视角的局限,能在各种类型电影里发挥自己的潜力,从武侠到爱情无不一一尽数。
跟她同时期的很多导演都已经不再执掌镜头,而她仍然一直保持固定的产量。上一部电影《玉观音》的时候很多人都很期待,却得到相当惨的恶评。想来很奇怪,无可避免的这部电影要跟同名的电视剧作比较,而这部电影却是相当的许鞍华,但当时看电影的人,是否将电影版太过跟电视剧对比了呢?我看了很多遍,很喜欢电影版《玉观音》,短短一个半小时的剧情张力相当出色,同时也佩服编剧岸西能够将这么一部长篇小说浓缩得如此恰到好处。也许是电视剧版的珠玉在前,也许是赵薇和谢霆锋太过令人反感——三年后赵薇尚在,加上周润发,许鞍华又给了我一次感动。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取得了各方不俗的评价,这除了好剧本,完全要归结于各个演员的上佳演出。斯琴高娃,周润发,史可,赵薇将他们剧中对应的4种小人物演绎得相当到位。此外出现的大月亮、京剧、风衣无不是种种将影片托至各种寓意的标志。要把整个电影归结于一句话,就如同海报上写的:不过如此。
1 城市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主要场景发生在两座城市,上海与鞍山。将两座城市相连的,就是斯琴高娃所扮演的姨妈。她是上海知青,但这个身份并不明显,整个片的重点在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在时间和地位前的反抗。斯琴高娃所扮演的叶如棠,当年下乡插队到了鞍山,如其他知青一样,在那边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但当她获得了返城的机会,她就义无返顾的抛弃了鞍山的家庭,回到了上海。上海意味着什么呢?对叶如棠来说,繁华,小资,高雅,这些都不是破败穷困的鞍山所能比拟的。所以叶如棠想回到上海,回到她所希望的生活。只是生活不过如此,回到上海,依然有上海的烦恼。她已不复当年的青春靓丽,生活工作处处碰壁,想得到的,得不到;不想得到的,却时常撞到。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再被周润发所扮演的潘知常骗走了所有积蓄之后,她终于认命,又回到了鞍山。
上海和鞍山,如果让你选,你愿意生活在哪里呢?很多人都会和叶如棠一样。但所谓“不过如此”,在什么地方,都会有不同的困境,而再好的地方也不过有一个自己的家庭。大概“家”这个概念,是叶如棠选择回到鞍山的理由,纵使这个家再过破败,再窘迫,再危机四伏,但它毕竟是一个家,总好过在上海的孤身一人。
在许鞍华的镜头下,上海流光异彩,而鞍山清冷破败。上海是温暖的金色,而鞍山是萧索的白色。上海有花鸟虫鱼,而鞍山只有部破旧的收音机。镜头外许鞍华似乎想告诉观众,上海的繁华,真的属于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吗?城市里的每个人,又能在这无尽的繁华中得到什么?
2 人物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像一部公路片,形形色色的人穿梭在影片里。
演技我不想多提,因为这部片每个人都有相当戏剧化的身份,而演员均抓住了自己身份中最闪光的地方,并演绎得相当到位。斯琴高娃的上海小女人,周润发的风流骗子,赵薇的东北妹子,史可的民工妇人,在电影里略带夸张的表演,都会让观众会心一笑。
史可扮演的民工大概是全片最大的角色亮点,相信看过影片后观众对她印象深刻。出场时的满脸血痕(顺便提一下史可左脸上那道流血口子的化妆真是不错,看的时候心里似乎也在抽搐),那身让人发笑的旗袍装扮,“碰瓷”时的无奈嘴脸,骗钱到手后轻松哼着小曲提鱼回家的姿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使我彻底改变了对史可的看法,一个演员必须有一个好剧本才能发挥他身上最大潜力的说法再次得到验证。
赵薇扮演的东北妹子并没有想象中的好,主要是太漂亮了,如果装扮靠近《少林足球》一些,估计效果会好得多。但做到这样已经是相当值得赞扬了。医院的戏,路上与叶如棠吵架的戏,在鞍山与男朋友打架的戏,均可圈可点,尤其是在厨房后巷和厨子抽烟的一场戏,把这个人物内心不甘于现状却又无法与命运抗衡的心态完全表露了出来。
周润发就不用多提了,我一直佩服他的全能,既能出演例如一代宗师、国王、学者这样稳重成熟的角色,也能插科打诨,演绎市井小人物。早期《阿郎的故事》《花旗少林》尽显了周润发在这种泛喜剧中的形象,而这次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的演出更像是一次他从影多年的阶段总结。潘知常的身上你能看到很多周润发以前的形象,尤其是最后穿上风衣,渐渐消失在街头的感觉——相信但凡对港片有所染指的人,都会略微的有那么一丁点感慨。
纵观整个影片,反倒是上海老太太这个角色有些平庸。不过这也碍于剧本设置,因为相对于其他有些超越现实情景的角色,这个人物是最接近生活状态的,因此不出彩也可以理解。
斯琴高娃在影片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在公园初遇潘知常,潘知常邀请她唱一段,她一面推脱一面按奈不住内心冲动,吊嗓之前的笑场;二是最后在鞍山家里,梳理着花白凌乱的头发,坐在沙发上呆滞的目光。她是主角,也是全片经历了多次喜怒哀乐的角色,其演绎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在整个影片中叶如棠一次又一次向命运抗争,最后终于屈服。这个过程在斯琴高娃的演绎下让人完全入戏。最后看着叶如棠呆滞的坐在破旧的集市街头,卖着劣质皮鞋,收音机里传来当年公园里与潘知常对唱的京戏时,又怎能不令观者唏嘘感慨呢?
3 及其他
月亮的出现是影片的一抹异色。至于怎么理解,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两次出现,一次是叶如棠走到绝境的时候,半生积蓄和感情被人骗光,腿摔断,在医院无依无靠;第二次是“我”和女儿半夜的对话。女儿代表被命运完全控制,而“我”即将出国,充满希望。这一次对话,其实就是关于希望与绝望的对话。女儿已经找不到出路,而“我”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月亮又大又耀眼,每人的希望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整个电影弥漫着的仍然是许鞍华一贯的温暖关怀。电影中所有人都被生活和命运折磨得无从反抗,唯一有希望的就是那个小孩子,所以整个影片也以他的视角来阐述,这也是导演的视角,也是导演的“希望”。
最美好的生活不过如此,最悲哀的生活不过如此。这两句电影的宣传词,其实也就是许鞍华想籍着影片告诉大家的。所谓希望,也不过如此。
最后,推荐有空又爱看书的人,可以看看同名原著小说。看完就会明白,原来许鞍华还是足够善良的。
前一篇:03.15.2007 情人节礼物
后一篇:夜阑静 有谁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