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影评 |
文/公元1874
http://bbs.hddvd.net.cn/UploadFile/2007-3/20073311594295.jpgVol.14与下一代有关的未来:《人类之子》" TITLE="1874年的电影 Vol.14 与下一代有关的未来:《人类之子》" />
当大多数观众和评论者都将目光对准片中出现的两个堪称影史经典的长镜头的时候,这部电影本身所蕴涵的价值却在无形中被或多或少的削弱。各个杂志和报刊对其故事本身两极化的评论和对其中长镜头众口一词的赞美,也成为这部电影的一道颇有意思的风景线。
在第一遍观影过程中,我却几乎忽视了长镜头的存在,直到看第二遍时,才明白这种一气呵成的拍摄手法之难,让我反复观看这两个镜头并细细揣测导演是怎么做到的。
很难想象这部电影的导演即是之前《哈里波特》第三集的导演。这部电影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商业电影,因为几个商业电影最重要的元素,在片中基本等于零。末世界,战争,骚乱,拯救,保护,这些可以拍得相当火爆和吸引眼球的着力点,导演却统统弱化。可以在片中看到,这个2027年的英国,街上还是一样的汽车,一样的脏乱,没有飞来飞去的气垫船,没有人工智能提醒你起床,没有月球火星一日游,人上班一样搭公车,一样用硬币,一样买报纸,一样穿破夹克。唯一有点科技气息的,大概就是满大街的液晶电视(大概这玩意那时候相当便宜)以及汽车中跟挡风玻璃合为一体的导航系统(但这玩意也已经在研制中了)。
这一点其实也未尝不是不可能的。因为文明的停滞不前乃至倒退,天灾人祸均有可能。谁规定未来一定如我们想象的美好呢?
《人类之子》的故事背景设置得很巧妙。近未来,加上一个末世界:人类无法传宗接代。十数年没有一个婴儿诞生,而观众可以想象得到,如果再过几十年依然这样,人类的灭亡自然是意料中事。最可怕的事不是明天突然就会世界毁灭,而是你知道明天就会世界毁灭。对于这个看得到的结局,每个等待的人自然会疯狂,颓废,自我抛弃。所以在《人类之子》中,有各个国家的崩溃,有毫无人道的屠杀,有噩梦般的集中营,有暴乱,有恐怖组织,有人肉炸弹……这些难道是幻想吗?看看现在我们的真实世界,这些事,又有哪个不是正在发生着呢?
《人类之子》的主角西欧是一个政府公务员,拿着工资,苟且过活。他年轻的时候却也是一个激进份子,与政府对抗,并在一次又一次罢工抗议中结识了朱丽安,并与之相爱,生下一子。而随后儿子的夭折,造成西欧的思想转变,进而与朱丽安分道扬镳。二十年后,西欧昏昏僵僵的过活着,而朱丽安已经成为英国头号恐怖组织的首领……若干年后的再次相见,是朱丽安有求于西欧,想他利用他移民官的身份,将一个难民带往英国某港口……
故事的开场平实,但并不详和。电视机和到处皆有的液晶屏中不停的重复播放着诸如“全球经已崩溃,只有英国依然美丽”“包庇窝藏难民是违法行为”“逃避计划生育是违法行为”时刻提醒你,这个世界的问题都是些什么。
导演阿方索·卡隆对于这个末世界的营造无疑是相当成功的。相比几部较为出名的末世界科幻电影,《人类之子》的镜头并不像《天地大冲撞》那样,对准延绵数公里的逃难人群;又或是《终结者》,机器缓缓碾过无数的骷髅头骨。在《人类之子》中,更多表现的一部分人的绝望,一部分人的消极避世,以及一部分人的继续快乐生活。
改变西欧的则是前妻朱丽安的死亡,以及怀孕的黑人妇女。为了将这个怀孕的黑人护送到“拯救人类组织”手中,西欧的惊险之旅由此展开,也构成了《人类之子》的故事主线。
影片蕴涵的元素相当丰富。种族冲突,人类的末日心态,政治的隐喻,以及主角本身的友情,亲情,爱情……导演使用大量的留白手法,只给出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镜头,让观众自己去猜想,究竟是如何一回事。怀孕的黑人妇女,在牛棚中裸露上本身;名为Kee和Theo的主角;迷雾中的灯塔,大海上的一叶孤舟,以及缓缓驶来的“明天号”;这些镜头都可以让观者饶有趣味的品读。
《人类之子》的结局是迷惘未知的,观众根本无法相信,明天号上的“拯救人类组织”,真的就可以给这个黑人妇女以及世界希望吗?未来又会怎样?嘎然而止的结局让大部分观众觉得相当不过瘾。而西欧和朱丽安的从前究竟是如何,那个战地记者究竟报道了什么而让政府对其下毒手?2008年的流感又是因何而起……这些问题会盘绕在每个看完电影的人的脑海里。面对北美超过三千万美圆,全球超过六千万美圆的票房,相信《人类之子》续集或者前传开拍是迟早的事。
所有科幻电影都会给人类各式各样的警钟,《人类之子》也不例外。假使人类失去生育,会怎样?纵使这样的想法再杞人忧天,但几个让人类失去生育能力的因素却无法使人乐观,环境污染,食物中的激素……谁敢保证再过几百年,人类的诞生或许要靠实验室和试管呢?
叙述人类灭亡的电影不少,各种灭亡理由也有上百种,诸如彗星撞地球,天气变化外星人入侵更是屡见不鲜……相信这次的《人类之子》,除了让你感受到新鲜,更会让你在看完之后有所思,作为2006年仅有的几部挤进IMDB TOP 250的电影,没有理由不推荐。
http://bbs.hddvd.net.cn/UploadFile/2007-3/20073311594295.jpgVol.14
当大多数观众和评论者都将目光对准片中出现的两个堪称影史经典的长镜头的时候,这部电影本身所蕴涵的价值却在无形中被或多或少的削弱。各个杂志和报刊对其故事本身两极化的评论和对其中长镜头众口一词的赞美,也成为这部电影的一道颇有意思的风景线。
在第一遍观影过程中,我却几乎忽视了长镜头的存在,直到看第二遍时,才明白这种一气呵成的拍摄手法之难,让我反复观看这两个镜头并细细揣测导演是怎么做到的。
很难想象这部电影的导演即是之前《哈里波特》第三集的导演。这部电影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商业电影,因为几个商业电影最重要的元素,在片中基本等于零。末世界,战争,骚乱,拯救,保护,这些可以拍得相当火爆和吸引眼球的着力点,导演却统统弱化。可以在片中看到,这个2027年的英国,街上还是一样的汽车,一样的脏乱,没有飞来飞去的气垫船,没有人工智能提醒你起床,没有月球火星一日游,人上班一样搭公车,一样用硬币,一样买报纸,一样穿破夹克。唯一有点科技气息的,大概就是满大街的液晶电视(大概这玩意那时候相当便宜)以及汽车中跟挡风玻璃合为一体的导航系统(但这玩意也已经在研制中了)。
这一点其实也未尝不是不可能的。因为文明的停滞不前乃至倒退,天灾人祸均有可能。谁规定未来一定如我们想象的美好呢?
《人类之子》的故事背景设置得很巧妙。近未来,加上一个末世界:人类无法传宗接代。十数年没有一个婴儿诞生,而观众可以想象得到,如果再过几十年依然这样,人类的灭亡自然是意料中事。最可怕的事不是明天突然就会世界毁灭,而是你知道明天就会世界毁灭。对于这个看得到的结局,每个等待的人自然会疯狂,颓废,自我抛弃。所以在《人类之子》中,有各个国家的崩溃,有毫无人道的屠杀,有噩梦般的集中营,有暴乱,有恐怖组织,有人肉炸弹……这些难道是幻想吗?看看现在我们的真实世界,这些事,又有哪个不是正在发生着呢?
《人类之子》的主角西欧是一个政府公务员,拿着工资,苟且过活。他年轻的时候却也是一个激进份子,与政府对抗,并在一次又一次罢工抗议中结识了朱丽安,并与之相爱,生下一子。而随后儿子的夭折,造成西欧的思想转变,进而与朱丽安分道扬镳。二十年后,西欧昏昏僵僵的过活着,而朱丽安已经成为英国头号恐怖组织的首领……若干年后的再次相见,是朱丽安有求于西欧,想他利用他移民官的身份,将一个难民带往英国某港口……
故事的开场平实,但并不详和。电视机和到处皆有的液晶屏中不停的重复播放着诸如“全球经已崩溃,只有英国依然美丽”“包庇窝藏难民是违法行为”“逃避计划生育是违法行为”时刻提醒你,这个世界的问题都是些什么。
导演阿方索·卡隆对于这个末世界的营造无疑是相当成功的。相比几部较为出名的末世界科幻电影,《人类之子》的镜头并不像《天地大冲撞》那样,对准延绵数公里的逃难人群;又或是《终结者》,机器缓缓碾过无数的骷髅头骨。在《人类之子》中,更多表现的一部分人的绝望,一部分人的消极避世,以及一部分人的继续快乐生活。
改变西欧的则是前妻朱丽安的死亡,以及怀孕的黑人妇女。为了将这个怀孕的黑人护送到“拯救人类组织”手中,西欧的惊险之旅由此展开,也构成了《人类之子》的故事主线。
影片蕴涵的元素相当丰富。种族冲突,人类的末日心态,政治的隐喻,以及主角本身的友情,亲情,爱情……导演使用大量的留白手法,只给出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镜头,让观众自己去猜想,究竟是如何一回事。怀孕的黑人妇女,在牛棚中裸露上本身;名为Kee和Theo的主角;迷雾中的灯塔,大海上的一叶孤舟,以及缓缓驶来的“明天号”;这些镜头都可以让观者饶有趣味的品读。
《人类之子》的结局是迷惘未知的,观众根本无法相信,明天号上的“拯救人类组织”,真的就可以给这个黑人妇女以及世界希望吗?未来又会怎样?嘎然而止的结局让大部分观众觉得相当不过瘾。而西欧和朱丽安的从前究竟是如何,那个战地记者究竟报道了什么而让政府对其下毒手?2008年的流感又是因何而起……这些问题会盘绕在每个看完电影的人的脑海里。面对北美超过三千万美圆,全球超过六千万美圆的票房,相信《人类之子》续集或者前传开拍是迟早的事。
所有科幻电影都会给人类各式各样的警钟,《人类之子》也不例外。假使人类失去生育,会怎样?纵使这样的想法再杞人忧天,但几个让人类失去生育能力的因素却无法使人乐观,环境污染,食物中的激素……谁敢保证再过几百年,人类的诞生或许要靠实验室和试管呢?
叙述人类灭亡的电影不少,各种灭亡理由也有上百种,诸如彗星撞地球,天气变化外星人入侵更是屡见不鲜……相信这次的《人类之子》,除了让你感受到新鲜,更会让你在看完之后有所思,作为2006年仅有的几部挤进IMDB TOP 250的电影,没有理由不推荐。
前一篇:03.0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