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独家关注 |
东华高级中学就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星星,不仅素质教育抓得好,高考成绩也不赖:2004年首届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单科800分以上人数居全市第一;2005、2006年在保持该纪录的基础上年年上台阶,2006年更摘取了两个全省单科“状元”。三届的升学率均在95%以上。一所创办才5年的民办高中,何以能在与众多资深同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也许从该校掌舵人简期颐校长那里,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德才兼备是正品
记 者:东华高级中学(以下称“东华”)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东华创办的历史?
简期颐:东华是2001年创办,当年秋季招生的。当时东莞乃至广东的民办教育正处于改制时期,要从原来收取高额教育储备金的贵族学校转型为按每年收费的学校,可以说是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低潮时期。当时广东民办教育的情况大致是小学、幼儿园办得不错,初中也可以,但是高中还没有一个有实力的。东华恰恰就选择在最难最薄弱的地方去突破,从高中办起。第一届我们招收了20个班,现在,东华已发展成了拥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育17000多名学生的教育集团,其中高中生就有4500多人。
记 者: 据了解,作为民办高中,东华首届的生源是比较杂的,其基础和综合素质与市属的高中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但为什么首届高考便能全线告捷呢?
简期颐:与市属的高中相比,我们的生源处于劣势,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对此,我们提出了“高进高出,低进高出”的目标。来东华读书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好,但不少有着不大好的行为习惯和作风,学习相对比较懒散。通过观察,我认为他们是有潜力的,关键是解决他们的动力系统问题。动力系统一解决,他们就能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去,就会进步,就会超越自我,发展就好。
记 者:如何解决动力系统问题呢?
简期颐:我们从德育开始,从思想上去解决他们的动力系统问题。高考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成人。成人是很快能看得见的。我的一个观点是:“一个人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德才兼备是正品。”学校办学是一定要出正品的,绝不能出废品和危险品。所以我们提出“先成人后成才”的观点。学生明白了怎么做人,如何做人,自然就懂得了怎么去学习。这就解决了他们的动力系统问题。我们的品德教育也不是喊口号,不但克服了成人化、模式化和教条化,而且增加了一些情感的体验和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所以,第一年尽管还没有高考成绩作参照,但家长看到孩子的为人发生了转变,也就有了信心。
简期颐:东华是2001年创办,当年秋季招生的。当时东莞乃至广东的民办教育正处于改制时期,要从原来收取高额教育储备金的贵族学校转型为按每年收费的学校,可以说是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低潮时期。当时广东民办教育的情况大致是小学、幼儿园办得不错,初中也可以,但是高中还没有一个有实力的。东华恰恰就选择在最难最薄弱的地方去突破,从高中办起。第一届我们招收了20个班,现在,东华已发展成了拥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育17000多名学生的教育集团,其中高中生就有4500多人。
记 者: 据了解,作为民办高中,东华首届的生源是比较杂的,其基础和综合素质与市属的高中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但为什么首届高考便能全线告捷呢?
简期颐:与市属的高中相比,我们的生源处于劣势,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对此,我们提出了“高进高出,低进高出”的目标。来东华读书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好,但不少有着不大好的行为习惯和作风,学习相对比较懒散。通过观察,我认为他们是有潜力的,关键是解决他们的动力系统问题。动力系统一解决,他们就能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去,就会进步,就会超越自我,发展就好。
记 者:如何解决动力系统问题呢?
简期颐:我们从德育开始,从思想上去解决他们的动力系统问题。高考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成人。成人是很快能看得见的。我的一个观点是:“一个人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德才兼备是正品。”学校办学是一定要出正品的,绝不能出废品和危险品。所以我们提出“先成人后成才”的观点。学生明白了怎么做人,如何做人,自然就懂得了怎么去学习。这就解决了他们的动力系统问题。我们的品德教育也不是喊口号,不但克服了成人化、模式化和教条化,而且增加了一些情感的体验和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所以,第一年尽管还没有高考成绩作参照,但家长看到孩子的为人发生了转变,也就有了信心。
特色教育提升核心竞争力
记 者:身处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学生在思想上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简期颐:据观察,富裕地区的学生普遍存在“四不现象”: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己不克制,对事不努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从感恩教育入手,提出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和感恩自然。其中把感恩父母放在第一位,因为百善孝为先,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学校陆续开展了“帮父母洗一次脚”“成长心连心”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了良心、责任心和感恩的心的“三心”教育,学会了心存感激。
记 者:这也是东华的三大特色教育之一吧?
简期颐:是的。我们的办学理念是“德育为首,特色为翼,质量为根,树人为本”。其中特色教育提升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感恩教育,我们还有公民教育和赏识教育。我是教地理的,《国际地理教育宪章》中说到:“地理教育应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合格而又负责任的公民。”其实无论什么教育,首先都要培养合格的公民。李慎之先生在1999年《改革》杂志中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他的话也许是对历史的一种反思,但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人民一贯缺乏公民意识。至今公民意识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希望东华的学生都能有自律、和谐的公德意识,权利、义务的责任意识,民主、法治的法制意识以及科学理性精神等。这是对每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
还有赏识教育。因为东华的生源比较杂,成绩差的学生不在少数。但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需要我们去挖掘,去鼓励,才能绽放得更美、更灿烂。我们主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让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记 者:东华大部分学生的家境比较富裕,有没有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呢?
简期颐:有的。贫困悬殊情况比较突出。学校每年都会资助一批贫困生;学生还自发成立了一个爱心社团,资金来自他们捐赠的压岁钱,也常资助一些经济困难的同学。
记 者:在这种普遍富裕的环境下,贫困学生可能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学校如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呢?
简期颐:有的学生爱面子,不愿意把自己的境况告诉同学,偷偷地忍受。有的是感觉自己这么大个人了,不好意思接受。我开导他们:现在你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应该接受别人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知识,才能提升自己,以后才有能力去帮助别人,去回报社会。在师生的共同帮助下,他们的心态渐趋平和,接受了帮助,学习上也更加刻苦了。
我曾经教过两个学生,他们是兄弟俩,家里很穷,一家四口就挤在6平方米的房子里,但是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值得同学们学习。他们在给我的一封信中写道:家里的窗户破了,没钱去修。但是早上他们可以在阳光的照耀下起床,晚上伴着玉兰花的清香入眠。看到这样的话,我是既感动又欣慰。我想,一所学校只有有钱的学生不张扬,贫穷的学生不自卑,才能建立和谐校园。
让每个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记 者:东华从着眼于未来的角度去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是更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最终还得靠高考成绩这个硬指标来确保学校的发展。
简期颐:高考是每一所普通高中都不能回避的现实,也是学生要得到更优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因此我们既要抓素质教育,又要抓高考成绩。
记 者:在抓高考备考这方面有什么好方法吗?
简期颐:刚才说过,我们的生源比较杂,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参差不齐。我们考虑的是怎样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故而采取了分层教育的措施。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差异、智力差别和个人特长进行分类,因材施教。比如成绩好的学生进尖子班,老师根据他们的适应性,控制讲课的深度;成绩一般的学生进平行班,测重于选派有经验的老师上课;成绩特别差的学生则进加强班,选取有经验、有威信的老师带班执教。到了高三则开展门诊式教育,进行个别辅导。
记 者:这样分班,不怕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吗?尤其是加强班的学生。
简期颐:这点我们考虑到了。我们采用了动态的评价体系,不只看到结果,更注重过程。平行班、加强班的成绩肯定是拼不过尖子班的,我们便将每个学生每一阶段初期和末期的成绩进行对比,只要进步了就及时地给予鼓励,这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他们学习也有了动力。高考也一样,考上重点本科或考上大专的同样有奖励。对老师工作业绩的评价也是如此。
记 者:听说您刚从英国进修回来,结合您在英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反观我们的办学,您认为我们的高中教育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简期颐:我们的基础教育是优于英国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比英国学生好。但是个性教育方面我们却不如人家。回来后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学校与社会、社区和家庭的联系要进一步加强。一般认为学校就是搞教育教学,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其他人无关。其实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社区和家庭各个方面的密切配合。我们的教育大环境不如英国,他们与社区资源、社会机构联系密切。二是我们的个性化教育远远不足。英国高中什么东西都有得学:文法好的学生上文法学校,考A-level上剑桥、牛津;一般的学生可以通过职业证书的考试上职业技术学院,诸如美容、美发、养马、农业、高尔夫、木工、水工甚至泥瓦工,什么科目都有,真正是契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国内的普通高中相当于英国的文法学校,目标仅仅面向大学,加上班额太大,教师编制又不足,对于实施个性化教育还有很大的困难。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尽管目前有的学校由于资源不足,有些课程难以开设,但以后条件改善了,资源丰富了,社会和学校的联系紧密了,还是会朝着个性化教育的方向发展的。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教育的前途是光明的。
简期颐:据观察,富裕地区的学生普遍存在“四不现象”: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己不克制,对事不努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从感恩教育入手,提出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和感恩自然。其中把感恩父母放在第一位,因为百善孝为先,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学校陆续开展了“帮父母洗一次脚”“成长心连心”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了良心、责任心和感恩的心的“三心”教育,学会了心存感激。
记 者:这也是东华的三大特色教育之一吧?
简期颐:是的。我们的办学理念是“德育为首,特色为翼,质量为根,树人为本”。其中特色教育提升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感恩教育,我们还有公民教育和赏识教育。我是教地理的,《国际地理教育宪章》中说到:“地理教育应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合格而又负责任的公民。”其实无论什么教育,首先都要培养合格的公民。李慎之先生在1999年《改革》杂志中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他的话也许是对历史的一种反思,但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人民一贯缺乏公民意识。至今公民意识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希望东华的学生都能有自律、和谐的公德意识,权利、义务的责任意识,民主、法治的法制意识以及科学理性精神等。这是对每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
记 者:东华大部分学生的家境比较富裕,有没有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呢?
简期颐:有的。贫困悬殊情况比较突出。学校每年都会资助一批贫困生;学生还自发成立了一个爱心社团,资金来自他们捐赠的压岁钱,也常资助一些经济困难的同学。
记 者:在这种普遍富裕的环境下,贫困学生可能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学校如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呢?
简期颐:有的学生爱面子,不愿意把自己的境况告诉同学,偷偷地忍受。有的是感觉自己这么大个人了,不好意思接受。我开导他们:现在你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应该接受别人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知识,才能提升自己,以后才有能力去帮助别人,去回报社会。在师生的共同帮助下,他们的心态渐趋平和,接受了帮助,学习上也更加刻苦了。
记 者:东华从着眼于未来的角度去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是更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最终还得靠高考成绩这个硬指标来确保学校的发展。
简期颐:高考是每一所普通高中都不能回避的现实,也是学生要得到更优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因此我们既要抓素质教育,又要抓高考成绩。
记 者:在抓高考备考这方面有什么好方法吗?
简期颐:刚才说过,我们的生源比较杂,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参差不齐。我们考虑的是怎样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故而采取了分层教育的措施。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差异、智力差别和个人特长进行分类,因材施教。比如成绩好的学生进尖子班,老师根据他们的适应性,控制讲课的深度;成绩一般的学生进平行班,测重于选派有经验的老师上课;成绩特别差的学生则进加强班,选取有经验、有威信的老师带班执教。到了高三则开展门诊式教育,进行个别辅导。
记 者:这样分班,不怕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吗?尤其是加强班的学生。
简期颐:这点我们考虑到了。我们采用了动态的评价体系,不只看到结果,更注重过程。平行班、加强班的成绩肯定是拼不过尖子班的,我们便将每个学生每一阶段初期和末期的成绩进行对比,只要进步了就及时地给予鼓励,这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他们学习也有了动力。高考也一样,考上重点本科或考上大专的同样有奖励。对老师工作业绩的评价也是如此。
记 者:听说您刚从英国进修回来,结合您在英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反观我们的办学,您认为我们的高中教育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简期颐:我们的基础教育是优于英国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比英国学生好。但是个性教育方面我们却不如人家。回来后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学校与社会、社区和家庭的联系要进一步加强。一般认为学校就是搞教育教学,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其他人无关。其实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社区和家庭各个方面的密切配合。我们的教育大环境不如英国,他们与社区资源、社会机构联系密切。二是我们的个性化教育远远不足。英国高中什么东西都有得学:文法好的学生上文法学校,考A-level上剑桥、牛津;一般的学生可以通过职业证书的考试上职业技术学院,诸如美容、美发、养马、农业、高尔夫、木工、水工甚至泥瓦工,什么科目都有,真正是契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国内的普通高中相当于英国的文法学校,目标仅仅面向大学,加上班额太大,教师编制又不足,对于实施个性化教育还有很大的困难。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尽管目前有的学校由于资源不足,有些课程难以开设,但以后条件改善了,资源丰富了,社会和学校的联系紧密了,还是会朝着个性化教育的方向发展的。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教育的前途是光明的。
后一篇:冬暖好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