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开卷互动 |
我们也未能免俗,在考试说明公布后的第一时间,即邀请了富有高考备考经验的研究专家和高三一线资深教师进行深度解读,并相应地设计了系列练习题,这些将在接下来几期的《高中》中陆续刊登,并保证在5月中旬到达考生和老师手里,以最大限度地帮助考生达至理想目的。因为,急读者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解读者之所困是我们的办刊宗旨。
细观考试说明,各个学科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考试范围、考试形式,到试卷结构、题型、题量,都相应地作了调整。而各科共同依据的原则便是:符合选拔性考试规律,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理念,反映本学科新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其中的关键词是:选拔性考试、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具体可理解为: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又是我们当下教育最缺乏和最迫切需求的。
鉴于此,经历了三年新课程教育的考生们,大可不必过度紧张。因为,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大家所面对的都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训练。当中因为不同的学校办学条件各不相同,生源有别,产生差异,优胜劣汰,这都是正常现象,也是选拔性考试的必然结果。
在此后的100多天的日子里,关键是要如何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找准弱点,查漏补缺;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举凡知识考试,万变不离其宗的便是基础知识。如果知识基础打牢,又有一定的应变能力,不沉迷于原来的框框之中,能举一反三,就会大获全胜。这正如在坚实的大地上建高塔,地基厚实,就不怕建任何样式的建筑;反之,在沙滩上堆高楼,犹如空中楼阁,虽美轮美奂,也终化泡影。
在剩下的有限时间里,如果能依据考试说明来界定复习范围,重新检查已学的知识,系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扬长补短,强化能力,就会临阵不惧,处变不惊,在变中制胜。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华南师大附中校长吴颖民在接受采访被问及如何应对新高考时的回答:我们还是按原来的计划复习备考,绝不超前,绝不赶工。这便是基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自信,也是以“不变”应“万变”战略战术的具体体现。
本期互动:随着新高考的日益临近,你是觉得时间不够、把握不准,更加紧张、焦虑,还是知识越来越明,条理越来越清,信心更加增强呢?无论如何,如果你以一颗平常之心对待,尽了自己的努力,你就已经算是高考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