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X科几何 |
失误一:不能分辨史料信息的正误、真伪。
我们知道,由于受记录者的阶级立场、认知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史料中所呈现的史实、陈述的观点等可能有正误、真伪之分。所以,我们在从史料中提取信息时,应注意剔除或批判虚伪、错误的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真实的史实和观点。如2005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9题:
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成就)无几。”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据此回答:①就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请具体说明。(4分)……
不少考生在解答此题时出现失误。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定势思维的误导:因为教材所体现的史实中,对于唐太宗给予的是充分的肯定,这就使得这部分考生不敢对唐太宗说“不”,从而出现一定程度的思维“盲从”。其实,唐太宗之所以认为“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其主要目的还在于彰显“朕独爱之如一”,这是与其统治利益是一致的。我们在做题时应该、也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要能够立足于客观,排除干扰因素,正确地反映史实。本题参考答案应为:不符合。汉武帝北击匈奴,解除了边患,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中原与北方边疆地区的交往和联系……
失误二: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甄别有效或无效信息。
在史料中,可能有大量与题目要求无关、没有价值的文字。因而,我们必须要对材料反映的信息进行取舍,把无关的、无效的东西删除,保存有价值的信息;或把繁杂的内容加以精炼,选取最能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如2005年高考广东历史卷第26题(下划线为作者添加):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解答此题时,不少考生脱离(甚至完全脱离)题中所给材料,只是简单地再现课本知识,从而导致失分。一般来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必须立足于课本,紧扣材料来答。如,本题解答的关键其实也就在于以课本知识为依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题过程中,考生只须根据题目要求,从材料中甄选符合要求的信息(语句)加以提炼和组织即可。如,本题“繁荣的信息”可从材料单下划线部分提取;“繁荣的原因”可以从材料的双下划线部分提取。本题的参考答案为:(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6分)(2)地理位置优越;(2分)设置盐铁转运使;(2分)有保护商贸的政策。(2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