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尹兼劝农事赵孟頫

标签:
泰州尹赵松雪 |
分类: 说说看 |
http://s11/mw690/001iXUY9gy6OeJJprf4fa&690
撰稿 袁晓庆
赵孟頫(1254-1322)元代书画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工书法,世称“赵体”。擅画,为“元人冠冕”。音乐、篆刻、文物鉴赏诸方面造诣亦深,往往被其书画之名所掩。其博学多才,在中国历史人物中堪为鲜见。其流风遗韵,非但影响了明代文征明、董其昌,而且直到清代乾隆皇帝及清宫廷众多书家,成为经历元明清三个朝代、上下五百多年,除王羲之、颜真卿之外,第三个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的书法大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实录大夫和制诰,位居一品,推恩三代。
一
赵孟頫官衔泰州尹兼劝农事,并没有因为赵孟頫是700年前的古人而湮没无闻,相反,往古来今的赵孟頫各种履历年表中,都可以看到此职在上,但此职之后紧接的文字,大多没有例外地写着未曾赴任的说法。
赵孟頫去世的当年,史官杨载即撰《大元故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公行状》,也就是《赵文敏公行状》,其中有云:“至大己酉七月,升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劝农事,未上。仁宗皇帝在东宫,收用文武才士,素知公贤,遣使者召。”
元欧阳玄《圭斋文集》之“卷九·元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赠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赵文敏公神道碑”,即《赵文敏公神道碑》,其中云:“以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除扬州路泰州尹,进阶中顺大夫。”
明宋濂撰《元史》之“列传第五十九·赵孟頫”条云:“除集贤直学士,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迁泰州尹,未上。”
清卞永誉纂辑《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之“卷十六·赵魏公书湖州妙严寺碑记”,款云:“前朝奉大夫大理少卿牟巘撰,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劝农事赵孟頫书并篆额。”
今人任道斌著《赵孟頫系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中写道:“至大二年己酉(一三○九年)五十六岁”,“秋……孟頫提举任期已满,改为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劝农事,尚未赴任,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遣使召孟頫,欲罗致大都翰苑……孟頫楷书《湖州妙严寺碑记》,当在此时,或距此时为不远。”
任道斌引《赵文敏公行状》相关文字后按:“扬州路泰州尹”为正四品官。又引《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相关文字后按:据上书载,此碑记原书为“纸本横卷,楷书,自篆卷首”。孟頫时领泰州尹职衔,故是碑应在此时书。据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有此卷,纸本墨色。见于《海外所存中国绘画目录·美国加拿大篇》。
今人李廷华著《中国画家全集·赵孟頫》(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之“年表简编”中写道:“1309年(元至大二年 己酉) 56岁”,“儒学提举任满,改任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劝农事,未赴任。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欲延孟頫入翰苑。”
以上的这些古今记载或考据,皆与赵孟頫本人在《湖州妙严寺记》所书“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劝农事赵孟頫”相契不悖。
至于领衔而未赴任一说,始于杨载的《赵文敏公行状》,而杨载之说是极具可信度的,他是赵孟頫的得意弟子。《赵文敏公行状》有云:“载受业于公之门几廿年,尝次第公语,为《松雪斋谈录》二卷,复采其平生行事以为行状……”
《元史》之“杨载”条云:“吴兴赵孟頫在翰林,得载所为文,极推重之。由是载之文名,隐然动京师,凡所撰述,人多传诵之。”
另同在任道斌著《赵孟頫系年》:“至大三年庚戌(一三一○年)五十七岁”,“是年……孟頫书《中条孙氏先茔碑》、钱唐《佑圣观重建元武殿碑》、江宁《华阳道院铭》诸碑。”“《环宇访碑录》卷十一……《佑圣观重建元武殿碑》,载‘元明善撰,赵孟頫行书,碑后未题年月,以孟頫署衔扬州路泰州尹考之,当在至大二、三年。浙江钱唐’。”
任道斌又按:据万历《钱唐县志》卷五十八《纪制》,“佑圣观在兴礼坊,本宋孝宗潜邸,光、宁二帝皆生于此。淳熙三年奉北极佑圣观,至大德七年毁于兵火,其年重建……有赵孟頫书碑……”此碑拓片现存北京图书馆,尺寸为187公分×107公分。浙江图书馆亦藏此碑拓片,定为“大德十年”“赵孟頫正书并篆额”,恐有误。
黄惇分卷主编《中国书法全集44·赵孟頫二》(荣宝斋出版社2002)之“赵孟頫年表”中沿用了《赵孟頫系年》中的说法:“至大三年庚戌五十七岁”,“是年,书《中条孙氏先茔碑》、钱塘《佑圣观重建元武殿碑》、江宁《华阳道院铭》诸碑。”
二
赵孟頫所书《湖州妙严寺记》,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幅名作。民国期间,此记曾有碑拓式和割裱影印式的字帖由中华书局等发行于市。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上海古籍书店暨朵云轩、上海书画出版社曾数次印行此记选字本,因是“选字”,帖中皆忽略了“泰州尹兼劝农事”等字样。
1983年,文物出版社将《元赵孟頫书妙严寺记》列入“历代碑帖法书选”出版,由此赵孟頫曾官至泰州尹兼劝农事这一史实得以广为流传。但这流传在某种程度上还局限于书法艺术界,并未进入文史的范畴。当时在泰州,这一史实仍鲜为人知。
1989年,泰州博物馆叶定一在《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当年第4期发表《赵孟頫任泰州尹之佐证》,其中两节如下:
有关他的生平、传记、书画艺术评论,历代各种书刊都有许多记述,但有关他任泰州尹的经历却不见史籍记载,历代泰州志书也无考证,只有《元史·列传·赵孟頫篇》记有寥寥数字:“迁泰州尹,未上”。有关他曾在泰州做官的唯一证据,是他手书的《湖州妙严寺记》,其上自述云:“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劝农事赵孟頫书并篆额”。迄今为止,这是首次发现的赵孟頫与泰州有关的确实史料。
赵孟頫任泰州尹时间大体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后,至大三年(1310)前,当时官阶为正四品。宋朝时,他曾出任过真州(今仪征)司户参军,对扬州地区(当时称扬州路)的民情比较熟悉。元朝统治者为治理国家,大量启用原宋室官吏任职,赵孟頫被任命为扬州路泰州尹。至于《元史》记载:“迁泰州尹,未上”,其证据显然没有《湖州妙严寺记》准确。赵孟頫究竟有没有到泰州上任,本文只作抛砖引玉,还望史学界深入探讨。
叶定一在短文后作二“注”云,赵孟頫手书《湖州妙严寺记》见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4·宋金元书法》;元代地方行政设置是:省、道、路、州、县。当时泰州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江北淮东道扬州路,州行政长官是州尹。泰州下辖海陵、如皋二县,县行政长官是县尹。
叶定一此篇短文,如一石激浪,在泰州文史领域引起了反响。赵孟頫为泰州尹兼劝农事的面纱由此掀开,但是一直未能有相关史学的跟进以作深入探讨。
不论赵孟頫究竟有没有到泰州上任,从他本人领此官衔后两度在其书作中郑重书写了“泰州尹兼劝农事赵孟頫”,可见赵孟頫没有回避泰州,而且可以说,泰州在赵孟頫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位置。
《元赵孟頫书妙严寺记》
赵孟頫书《湖州妙严寺记》为纸本长卷。卷后有明姚绶跋云:“右湖州妙严寺记一通,盖赵文敏公墨迹,端雅而有雄逸之气,在其意欲讫之金石,故不草草。”“赵公书法晋人,所以妙绝今古。”该记传至近代,有宣统元年张謇题跋:“……观用笔生洒处,可得松雪真相。”民国二十一年王同愈跋:“湖州妙严寺记,撰书皆湖人。初藏庞虚斋许,既由端匋斋而至张石铭,今复由宝瑞臣而归蒋氏密韵楼。庞张蒋,皆籍吴兴。展转流传,仍还旧地,楚弓楚得,洵称佳话。”由此已见《湖州妙严寺记》的流传颇具传奇色彩。
遗憾的是,在民国年间,该记流失海外。从《中国书法》今年第4期上白谦慎所撰《中国书法在美国》一文,可知《湖州妙严寺记》的最终下落。该记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由美国收藏家约翰·艾略特收藏的。当时艾略特“抓住了美国政府放松对中国艺术品进口限制的机会”,在很短时间内就收藏了包括赵孟頫《湖州妙严寺记》在内,以及唐摹本王羲之《行穰帖》、黄庭坚《赠张大同卷》、米芾《留简帖》《岁丰帖》等中国书法史上的赫赫名迹。1997年艾略特逝世,根据他的遗嘱,其收藏捐赠给母校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供学术研究和公众欣赏。
1983年文物出版社在《元赵孟頫书妙严寺记》的“说明”中,引清末杨守敬评云:“此碑不署年月,当在书《胆巴碑》之前,以文敏官阶考之可得。书法亦不及《胆巴碑》之老健,因年而进,虽大家亦然。然无一稚笔,所以独有千古也”。又云:“此碑用笔精到,结字严谨,是赵孟頫行楷书中的代表作。”
以上发表于《泰州日报》2012年11月9日,小样如下:
http://s4/mw690/001iXUY9gy6OeKHpexlf3&690
《泰州尹兼劝农事赵孟頫》余絮
□袁晓庆
《泰州尹兼劝农事赵孟頫》一文在11月9日第348期“品城脉”刊出后,就赵孟頫是否到过泰州引发了一些议论,择要有二:
第一,王长发、朱学纯主编的《古诗咏泰州》(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版)中,编有赵孟頫《松雪斋集》五言古诗二首,从原诗及说明、注释中可以明显看出,赵孟頫到过泰州:
二月二日尊经阁望郊外(二首)
朝登西北楼,遐景舒我怀。熹微晨光动,窈窕春增华。草本罕悴色,山川一何佳。悠然斜川意,千载与我谐。及兹春服成,言咏乐无涯。此理将不泯,弃之良可嗟。
日出群动作,鸡犬亦复喧。渺渺孤舟发,翩翩栖鸟迁。先师有明训,政在善利间。结发事诗书,于今益可怜。况兹去古远,淳风未易还。吾行亦聊尔,一览可忘言。
编者说明,以上两诗“选自《松雪斋集》”。在“简介”作者赵孟頫时说,“据尚存世的所书杭州《佑圣观重建元武殿碑》和《道德经》帖,自署衔均为:‘元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劝农事’。”编者又“注释”诗题之“尊经阁:原建于学宫明伦堂后,今不存。”意即泰州学宫明伦堂后之“尊经阁”。
从以上《古诗咏泰州》中所引文字看来,赵孟頫到过泰州哪还有什么疑问?
但翻检清康熙曹敬三重订之刻本《赵文敏公松雪斋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任道斌校点版《松雪斋集》、中国书店1991年影印本《松雪斋集》、西泠印社2010年黄天美校点版《松雪斋集》,直至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钱伟强点校版《赵孟頫集》等数种“松雪斋集”,比照后可以看出,《古诗咏泰州》中所引赵孟頫诗“二首”的题目,比原题《二月二日尊经阁望郊外山水二首》少了一个关键词——“山水”。
众所周知,泰州(海陵)平原无山(仅有的岳墩,在以“字”为基本语义单位的古人赵孟頫眼里,“墩”岂可为山?再者,岳墩赋有“山”之名已是明代),那么,赵孟頫在泰州“尊经阁望郊外山水”不就难以成立了吗?这时,《古诗咏泰州》中就偏偏不见了赵孟頫诗题中的“山水”一词。究竟是编者的“寻常疏漏”,还是“从杜绝歧义计”而有心为之?这里且不作置喙。编者又以“简介”强调,赵孟頫在两碑帖中自署衔均为“元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劝农事”,如此到了普通读者眼里,诗与衔互证,自然也就不作他想地认定赵孟頫曾官任泰州了。
赵孟頫是否到泰州上任官职,已在《泰州尹兼劝农事赵孟頫》一文中多有征引,这里不再赘述。且说赵孟頫诗“二首”题目中的“尊经阁”,编者注释的“尊经阁:建于学宫明伦堂后”,乃泰州史实,但问题在于,“尊经阁”并非泰州仅有。检资料,可见近在兴化,远至苏州、南京、上海等地,其学宫(文庙、孔庙)皆有尊经阁,那么赵孟頫诗题中的“尊经阁”是泰州尊经阁吗?依《古诗咏泰州》中编入赵孟頫诗“二首”的编法,这“尊经阁”就为泰州尊经阁了,但照上文两节一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从任道斌著《赵孟頫系年》的赵孟頫详细履历看来,其诗中“尊经阁”当为苏州尊经阁。元大德三年(1299),赵孟頫任江浙儒学提举,由此开始了与苏州的不解之缘,之后十来年间,他时常往来于浙江、苏州,与中峰明本等禅僧过从密切,多有诗书画交流作品及往还信札存世。
第二,有说赵孟頫《道德经》手迹一种,其影印本中款署“至大三年扬州路泰州尹赵孟頫书于泰州顺心庵”。听来自是惊人,且不容辩驳,待刊有《元赵松雪楷书道德经》的民国余绍宋主编之《金石书画》隅目,也就彼此释然,其款署实为“至大三年岁在庚戌春仲扬州路泰州尹兼劝农事赵孟頫书于顺心庵”,而非“书于泰州顺心庵”。
检资料,可见《赵孟頫与天目中峰的旷世情缘》云:“元大德四年(1300)赵孟頫修书信邀中峰明本到苏州,结庐居住在苏州阊门以西的雁荡。郡人陆德润闻中峰禅师盛名,布施松冈数亩,为中峰禅师建平江幻住庵”;《明本禅师的禅学思想》云:“至大三年(1311),他乘船至吴江,陈子聪请他弃舟登陆,并为他建‘顺心庵’”;又见《江南古佛:中峰明本与元代禅宗》中有标题“平江顺心庵”。如此,顺心庵当与泰州无涉。不过,赵孟頫心中有泰州,由此又添一实证,他曾三次郑重书写了“泰州尹兼劝农事赵孟頫”。
以上发表于《泰州日报》2012年11月23日。
【补记】(未成文)
徐邦达在其《赵孟頫<二赞·二诗帖>》一文中云:“……(赵孟頫)在江浙任上也是经常往来湖州、杭州,泰州尹根本没有上任而在家中。这些本不值一驳,但因为很多人比较迷信著录、名人题跋,故予澄清如上。”(详见《书法丛刊》1995年第三期总第四十三期)
劝农事是个什么官?黄惇在其《从杭州到大都:赵孟頫书法评传》一书中写道:“……泰州尹兼劝农事。这是他(赵孟頫)杭州任上四品官的平级调任。劝农事,为劝课农桑之官员。这当然也包括稽查田亩、检括赋税等。”
赵孟頫书《平江路昆山州淮云院记》,该记结尾处写为“泰州尹兼劝农事吴兴赵孟頫”,如此赵孟頫写其“泰州尹”已见有了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