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1856年夏在泰州

标签:
何绍基杂谈 |
分类: 说说看 |
何绍基,1856年夏在泰州
http://s6/middle/474f6b99nc53952e91795&690
何绍基(1799-1873)晚清书法家、诗人、学者。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东门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何凌汉为朝廷重臣、藏书家,曾任户部尚书。嘉庆十二年(1807),随父母入京,受父亲和名师教诲。嘉庆二十一年应京兆试,取瞻录,后补廪膳生。道光十一年(1831)取优贡生。道光十五年举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道光十八年取得散馆一等,授翰林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武英殿总纂等职,曾充贵州、福建、广东乡试主考官。咸丰二年(1852)受咸丰皇帝两次召见,外放四川学政。两年后因条陈时务得罪权贵,遭降官调职。遂辞去官职,创立草堂书院,讲学授徒,其中十余年主讲于山东泺物书院和长沙城南书院。晚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又主讲于浙江孝廉堂。光绪九年(1873)病逝于苏州寓所,次年归葬家乡。著有《惜道味斋经说》、《段氏说文驳正》、《东洲草堂诗钞》、《东洲草堂文钞》、《东洲草堂金石跋》等。
1856年初夏至初秋,“晚清书坛第一人”何绍基在泰州-兴化度过,这一书坛佳话流传至今却鲜为人知。
在兴化,何绍基为“郑板桥诗墨卷”题诗:“写作庄庄矩度循,中含野逸见天真。笔精似本官奴出,细玩惊鸿近洛神。”
http://s14/middle/474f6b99nc537520b6fdd&690
一
咸丰二年(1852),曾在何绍基父亲手下任职的户部侍郎张芾和礼部侍郎程恩泽,先后两次在咸丰皇帝面前举荐何绍基,何绍基在圆明园受到了咸丰召见。不久,何绍基被外放为四川学政——即提督学政,为清代主管地方教育考试、选拔人才的行政长官。
何绍基到任后,“针对四川积习相沿、弊窦百端的腐朽现实,力主整顿改革。他坚持考察书差,量才录用;严肃考试,重惩假冒;恢复旧章,因势变通。同时,他还受理百姓词讼,整饬和废除一些陈规陋习,替百姓排忧解难。由于他屡有善举,深受士民拥戴。”为发展办学,何绍基在任上除自己两次捐银2500两之外,还发布告示推广捐输。这一举措,得到咸丰“六品顶戴并随带加三级”的奖赏,但也因此引起朝廷权贵的忌恨而致弹劾,最后被咸丰责以“肆意妄言”,由部议以私罪降调。
何绍基把四川当作了他官场生涯的结束地,他干脆辞去官职,从此开始了他的“民间生活”。
何绍基成了一个“自由人”。对书法艺术的心摹手追仍是他一如既往的日课,之外便是主讲书院、校刊经史、健游山水、畅访名胜、拓碑寻古、饮酒赋诗。何绍基“无官”,但并没有落得“一身轻”,他的诗人、书法家等多重身份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已名播天下。
何绍基平生喜爱游历,1856年夏他得以光临泰州,其缘由,当是受邀前来。如今所见有关何绍基在泰州的原始记录,皆来自零散的何绍基自己的诗文,上世纪80年代开始,渐次经何绍基研究专家作了点滴披露。
在今人编撰的几种“何绍基年谱”中,“咸丰六年(1856) 丙辰 58岁”之编年可作参阅:
1988年湖南美术版何书置编著《何绍基书论选注》附录《何绍基年谱》云:“炎夏至江苏兴化小住”;
1994年荣宝斋版梅墨生分卷主编《中国书法全集·何绍基卷》附《何绍基年表》云:“夏间旋赴江苏兴化小住,吴平斋招寓泰州行馆”;
1996年湖南美术版童曼之执行主编《何绍基墨迹》附录何书置新编《何绍基年谱》云:“五月抵江苏兴化小住”;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版《王冬龄谈名作名家·碑学大师何绍基》附《何绍基书法、著述年表》云:“夏,于兴化题《板桥墨竹卷》。秋,游灵岩山访得李北海《灵岩寺碑》残石”;
再参看何绍基在泰州(兴化)致其弟何绍京家书云:“……此间日望北兵之至,缘早有僧王南来探子也,秋高气爽此其时乎?兴化苦旱,四路不通船,再不得透雨酒米俱乏矣。”
何绍基研究专家钱松曾撰文:据何绍基家书中“秋高气爽”看来,何绍基在兴化,时正初秋。
粗略对照以上所云,大抵可知,1856年的初夏至初秋,何绍基在泰州-兴化度过。至于何绍基寓泰的具体起讫时间,尚待大量未刊的何绍基手书日记及书信面世后或有定说。同时,何绍基寓泰间的行止,亦或有更多文史佳话堪可期待。
现从2006年上海古籍版的《东洲草堂诗集》中,可见何绍基“兴化小住,郑子雅广文兄见示板桥先生诗墨卷,是其早年笔,至为难得,漫题小诗”八首:
村居岂乏野夫谈,牧叟樵童任朴憨。未免书生成结习,怀人频唱望江南。
诗人邻曲易搜罗,凄绝王郎醉后歌。只为爱才宽着眼,能令殊色世间多。
诗文歌吹酒兼书,画理何容一语无。想见村居成独悟,竹兰窠石自嬉娱。
写作庄庄矩度循,中含野逸见天真。笔精似本官奴出,细玩惊鸿近洛神。
家在江南何处村?青衫落拓昵琴樽。后来科第为官长,海内名传橄榄轩。(庚子、辛丑、先生时尚为诸生也。)
作吏闲称老画师,横斜题记恣神奇。争传碧海鲸鱼浪,谁识兰苕翡翠姿。
清白风流未寂寥,至今遗墨重琼瑶。我来闲叩浮沤馆,烟水空迷旧板桥。
好事刚逢郑广文,展看诗卷酒香薰。索书令我惭挥翰,目送斜阳待雨云。(雅翁招饮索书,余倦未落笔,时方盼雨也。)
再从2008年岳麓书社版的《何绍基诗文集》中,可见何绍基《跋吴平斋藏章拙生墨迹册》:“丙辰炎夏,余在兴化,吴平斋招我暂寓泰州行馆,遍阅所藏古墨……”
http://s5/middle/474f6b99nc5375d743654&690
何绍基在泰州期间信札,内容涉及寓泰状况
http://s14/middle/474f6b99nc5375f750fbd&690
二
何绍基一生经历了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当时涌现出了包世臣、吴熙载、杨沂孙、杨岘、张裕钊、徐三庚、赵之谦等等书法大家,但最终何绍基享有了“晚清书坛第一人”的美誉。在书画、诗词等艺术的综合方面,当时也无人能与何绍基匹敌。
《清稗类钞》有云:“(何绍基)行书尤于恣肆中见逸气。往往一行之中,忽而似壮士斗力,筋骨涌现;忽而如衔环勒马,意态超然。非精究四体,熟谙八法,无以领其妙也。”何绍基“把篆书、北碑、颜真卿等笔法神髓融汇在一起,逆入平出,藏露并施,方圆兼顾,外柔内刚,断中见连。结字基本构架取法于鲁公,舒展开朗受益于《张黑女》,而风神气韵则之于欧阳兰台。”(《书法艺术》)
何绍基早期以临摹唐代颜真卿的宽博楷书为主:“余少年亦习摹勒,彼时习平原书,所勾勒者即尽与平原近。”书法史上习颜者众,而最后若何绍基习颜至独具特色者寡。何绍基晚年变法始于咸丰六年(1856)前后,亦即其58岁寓泰前后。这时他的行楷,点画粗细对比强烈,字势开张,节奏明快,“相比于颜书,他最大的突破处,便是在点画内涵上”,“使点画在颜书圆劲外,有了许多‘曲折’与‘幽深’处,可谓脱胎换骨,青出于蓝。”(《书法》)
何绍基晚年书风的转变,与其“回腕高悬”的执笔法有关。咸丰五年他在四川任上写《猨臂翁》诗云:“书律本与射理同,贵在悬臂能圆空。以简御繁静制动,四面满足吾居中。李将军射本天授,猿臂岂止两臂通。气自踵息极指顶,屈伸进退皆玲珑。平居习书颇悟此,将四十载无成功……”,何绍基从汉代名将李广的“猿臂”故事中悟出了“回腕高悬”的执笔方法,其晚年“蝯叟”之号亦因此而得。
“回腕高悬”,即“腕肘高悬,虎口向上,掌心向臂,五指对胸,右臂回环,状如挽弓。”何绍基的这种执笔法是其自创发明,他在《跋魏张黑女墓志拓本》中云:“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因思古人作字,未必如此费力,直是腕力笔锋,天生自然。我从一二千年后策驽骀以蹑骐骥,虽十驾为徒劳耳。然不能自已矣。”
艺术家熊秉明在其《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评介道:“在技法上,何绍基用‘回腕高悬’的特别方法,运起笔来很不自然而吃力……所以他是故意地使理性不能充分地控制笔的运动而达到书法稚拙而活泼的效果。”
何绍基是书法史上最勤奋的书法家之一,一帖可以数百遍地去临摹。他60岁后始专隶书,日书数百字至70岁,10年中几乎所有汉碑临写殆遍,而于礼器、张迁两碑致力尤多。清末书法家翁同龢对何绍基特别推崇,他认为何绍基之所以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即因于汉碑临习功夫甚深:“于篆日写数十,于《张迁》、《衡方》各临百遍,笔势乃如蛟龙翔舞。而兢兢于悬臂中锋,横平竖直,岂狂怪一流哉。”
何绍基在取得书法艺术成就的同时,其他方面也成就斐然。他出入于阮元、程恩泽之门,精通经史、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在诗词方面,何绍基造诣尤深,是晚清提倡宋诗的重要人物,被誉为“晚清诗人中学苏(轼)最工者”。
何绍基诗作有着“平淡自然,清旷简远”的特色。他在《使黔草·自序》、《与汪菊士论诗》中表露了自己对诗歌的看法,他主张“人与文一”、“先学为人”,而后直抒性情,说自家的话。
何绍基对外倭盘踞租界深为愤慨,故其诗作中不乏“愁风闷雨人无寐,海国平分鬼气多”(《沪上杂书》)这样针砭时事的诗作。但毕竟仕途遭挫致性情拘检,“一切豪诞语、牢骚语、绮艳语、疵贬语,皆所不喜,亦不敢也”(《东洲草堂诗钞·自序》),形成了何绍基对“温柔敦厚”传统诗学的一味观照,其诗作亦多为登临唱和、书画题跋及个人生活感受的抒写。(《何绍基传》)
晚清重臣曾国藩有云:“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余观之,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
http://s8/middle/474f6b99nc53757f90887&690
何绍基《郑板桥道情十首》题记
板桥书道情词,余屡见之。词亦不尽同,盖随手更易耳。一生跌宕牢骚、奇趣横溢,俱流露于词中。字仿山谷,间以兰竹意致,尤多别趣。山谷草法,源于怀素,素师得法于张长史,其妙处在不见起止之痕。前张后黄,皆当让素师独步,即板桥亦未能造此境也。连日借得杨石泉中丞所藏怀素自叙帖,把玩不忍释。忽于澹如观察兄处持示此卷,欣然记此。板桥有知,恐不谓然也。同治庚午(1870)冬至前一日,何绍基漫记于定香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