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09年看的第一部片子,很庆幸选了这部做自己的开年大戏,让我在自己的地盘先喊声号子吧“打倒鬼子!挨千刀的小日本!”
说些题外的,我们国家应该把武术列为必修课,或者在体育课里加上这一项内容,要说强身健体武术应该是最适合的吧。都承认京剧是国粹,说到博大精深,武术一点也不亚于京剧,而且发展的时间更长,各种流派自成一家却又在根本上相互贯通。很重要的一点,中国功夫打起来漂亮,“行云流水”这个词没少用来形容高手们的出手,“功夫”不只是凌利,还独有一种美感。而且真正的高手通常不是那种看起来凶巴巴粗壮壮的大汉,旁边那个修长沉默扇子不离手的书生才是最强的(书上说的)。
一直很想学太极,但一直没机会,时间是关键。也许得等我老了吧,等变成老太太时才能加入公园的爷爷奶奶健身团。
回来继续叶问。关于这部片子很奇怪,好评如潮的同时恶评也是满街,是啊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观点不可能做到统一。《叶问》在豆瓣上的评论已经有700多篇,我再写也没什么新意。单列人物吧。
之前倒是听说过咏春拳,但确实不知道叶问这个人物,后来搞明白了脑子里立刻浮现出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大师嘛,一定是正气凛然,不怒而威,身边拥护者众,弟子者众,哪怕平日里十分平易近人,但别人看他的目光也必定是敬仰且有距离的。所以大师就得有大师的架子,大师的生活一定和普通人不同。
可本片中的叶问一现身,我之前主观意识里的那个形象立刻哗啦啦粉碎。这个大师似乎很家常啊,住着漂亮的房子,娇妻爱子缠绕,有个体面的管家,衣食不愁达到不需要赚钱养家的程度,只把功夫当爱好,有人找上门来推挡不了了就切磋切磋,前提还得是“闭门”。还有叶问对妻子的态度,按金山找的话说“竟然怕老婆”,虽然他自己解释说是“尊重老婆”,但开始武痴林跑到叶问家过招引来围观的人,被妻子永成喝走时叶问稍感尴尬的表情,以及对武痴林偷偷挥手示意的小动作,这些细节描写让人物还原了一个更真实更人性人性化的形象,变得生动了许多。重新定位:原来这个大师就是一个有钱又有闲,谦和,带着文气,不大男人主义,不收徒,只习武、会友的闲散常人。影片前半部的基调是轻松的,我在想,如果战争不来,叶问也许会一直这么散闲下去,几十年后在佛山住成一个有威望但不威风的悠悠然的白胡子老爷爷。
有些历史回顾一次痛一次,但必须要面对。1937年7月7日,万恶的日本人的到来打破了平静。生活所迫,叶问的第一份工作是挖煤工人,大师要挖煤?这是我没想到的情节,也是和其他同类影片不同的地方。通常这样的正面人物即使是落迫了也不会干这些粗重的活。身穿长衫满脸煤灰的叶问推着煤车往前走,依然是一脸从容、荣辱不惊的模样,只是眉头稍锁了点(这是我的理解,同样的情节在其他的评论里却是直指甄子丹的演技,说他表情缺少变化,从头到尾一个模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这时候的叶问还处在一种名哲保身的阶段,武痴林决定去和日本人比试的时候叶问劝他说“不要多事”,在他心里,他只是想保护好家人,照顾好妻子。妻子曾经抓着他的手说“我只希望我们一家人能在一起就满足了”。
叶问的爆发是在武痴林被打死以后,他追问翻译李钊武痴林的下落,李钊目光躲闪着不敢回应,于是他也去比武了。在日本人那里叶问亲眼目睹了廖师傅打擂以及被枪杀的过程,这时他喊:我要打10个!这是第一次看到目露凶光的叶问。不出所料,叶问举手抬足之间10个日本武士躺了一地,招招见血,“咔嚓嚓”骨头折断的声音听着胆寒。可是对于我来说,看到影片里的日本人被爆打的确很爽!让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一段情节也是恶评的重点,有人把这一段形容为“屠杀”,理由是甄子丹的表现太血腥,比武应该点到为止,而他却下了狠手,失了大师风范。这相当搞笑,别人都当着你的面杀了你的朋友了,你还要跟他讲“风范”讲“道义”,梦话。而且这是比武吗,被人拿枪顶着头的比试算什么?
日本人说,只要打赢了就会有一袋白米,叶问只拿回了属于廖师傅的那袋。走在路上,一辆日本军车开过来,叶问躲闪着让路。这样的情节很意外,又很精彩。叶问只有双拳,他可以打倒10个日本人,但也是在双方赤手空拳的情况下。拥有一身好武功,在当时的环境下比常人更多了些无奈。
因为这次打擂日本将军三浦记住了叶问,并急着找他出来亲自比试。这一段感觉有些不合理,按常理当天比武过后三浦完全可以直接把叶问扣下,根本不必放了之后再费力寻找。这样安排似乎都是为了之后的故事可以继续讲下去,要不然两个人直接比武影片就“完”了。
日本人找到棉花厂爆打任达华的时候一直躲着的叶问自动现身不再连累大家。佐滕用枪指着他,他身子矮矮地跪在地下仰视着对面的日本人,而三浦背着手低头看,他嘴角带着些轻漫。虽然这个日本人模样挺帅,但当时我还是很想打他一巴掌(我知道100个自己也打不过他,但想一下总可以吧)!在牢房里三浦送来饭菜,并说了些冠冕堂皇的话,叶问的回复是“收起你的虚伪”。这一段也是引发恶评的一个点。理由是两个完全不懂对方国家语言的人突然间能交流了,很神奇。我想说,请发挥一下想象力,当时情况下,三浦对叶问说的话不懂日语的人就算是不看字幕只看他的表情也会猜到大概意思,三浦的智力也正常,对叶问的反应通过表情同样有领会,所以一定要旁边配个翻译一字一句地传达才行吗?
最后一段叶问和三浦的比武应该是全片的高潮,但个人感觉就武打场面来说并不如武馆里叶问以1敌10时精彩。三浦开场时起身的动作很强啊,应该是高手,但真正打起来却让叶问显得太轻松。和在武馆里那场比试一样,叶问毫不留情,积郁在心里许久的悲愤全部由拳下释放出来,三浦在他面前根本没还手之力,最后喷着鲜血靠着柱子慢慢滑倒。而这一段同样又不可思议地成为叶问嗜血、残暴的证明。有人拿霍元甲来做比较,说霍师傅当年和外国人比试的时候是多么点到为止,多么武学精神。麻烦回顾一下,霍师傅当年比武时是给抓到牢里去的吗?霍师傅比武之前有人警告过他“要是打赢了就要你的命”吗?霍师傅需要东躲西藏,眼看着帮他的人被人打却无能为力吗?或者有反对意见的再看一遍结尾:叶问最后那封喉的致命一招是在中途硬生生收回的,这不是手下留情吗。而且这一战根本不是单纯的“比试”这么简单,对于叶问来说打不打,赢不赢都没有活的希望,他是想告诉日本人以及所有人什么才是直正的武学,不要以为拳头硬就可以欺负别人,不要以为被枪指着就要负首为奴,不要以为所有的人都怕死。
在人们的欢呼中叶问并没有胜利后的兴奋,他似乎更迷茫,随着一声从背后射来的枪响,叶问倒在台下,之后是广场上极度的安静,再之后是人们极度的暴发。有时候即使手里有枪也没用。结尾处任达华开车载着他们一家人逃往香港,叶问躺在妻子怀里目光黯然。与此同时,佛山也许因为他的事件正面临一场残忍的杀戮,“逃”,对于一个英雄来说是极不光彩的离开,可他没有选择。
这部影片展示的是叶问从一个普通人蜕变成民族英雄的过程,没有谁生来就是英雄,都是这个乱世造成的。说到故事情节的确有些老套,这类影片里总会有个比崇尚武德的外国人,这个外国人身边一定有一个坏到极点的同伴,中国人总是在种种原因下不情愿地应战,而结果又总是我们的英雄获胜。要把老故事讲得有新意也不是简单的事,叶问这一点还是挺成功的,现在会讲故事的导演似乎也不多了。
说完叶问再说一下李钊。李钊其实出场时间并不多,却是个很大的亮点,林家栋的表演推翻了日本翻译在我心里固有的狗腿子形象。就像他自己的说的“我是个翻译,我不是走狗,我是个中国人!”做翻译只是他养家的一份职业,并非不屈辱,只是无力反抗。但在最危险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保护叶问,因为叶问能做到他想做却做不到的事。他很明白自己只是个小人物,而叶问是他崇拜的叶师傅。最后真正救了叶问的就是他,如果不是他拼命阻挡,射向叶问的那枪也不会射偏。林家栋凭着这个角色应该拿个奖了吧。
其他人物,任达华除了不停地涂护手霜外,在这部戏里的表演和《跟踪》给我的感觉基本一样,除了没有那个大肚子。
樊少皇版的金山找就是怎么粗蛮怎么演,表现中肯,只是没想到最后给日本人报信的竟然是他,有些突兀,虽然他恨叶问羞辱了他,但怎么看也不像那种没良知的混蛋啊。还有,他的眼睛怎么这么大啊,而且一直狠狠地瞪着,似乎有张飞的气质。
沙胆源的出现挺莫名其妙,难道只是为了引出叶问酒店里那场戏?如果那段还说得过去,那后面那些就太有拼凑的嫌疑了。
任达华的儿子表演痕迹也太明显,感觉从头到尾一直没入戏。
武痴林,标准的好青年,演员的表现同样标准。
廖师傅,人物拿捏准确,开场找上门切磋以及在酒店里不承认输比武输掉的两场他的没担当把叶问的大气反衬得很好。
张永成,美人,听说是第一次演戏,不错了。
小叶准,挺可爱。叶问和金山找比试时他骑着小车子传话那段很抢戏镜头。
三浦,除了帅和所有的崇武傲慢的日本军官没区别,规规矩矩的角色,规规矩矩的表现。
山滕,标准的小鬼子嘴脸啊,基本每次出场情绪都有变化,比总是板着脸的三浦要生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