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讨论)并列的书名号(引号)之间不用再加顿号吗?

(2007-06-18 12:49:08)
分类: 课文教学
 今天,朋友问了如上问题,查了一下!初步结论如下:书名号(引号)已经区分了词语之间的界限,标明了并列关系,所以可以不用再加顿号了。如果有人用了顿号,也不算错误,但是不用能够显得简洁清晰一些。这种在学术上都还存有争议的题目,一般情况下,正规考试是会避免的……
转载一篇相关文章作参考!
并列的书名号(引号)之间不用再加顿号吗?

                  广东省始兴县墨江中学 钟卫国

翻开人教版普高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使用标点符号的一个共同特点:不在并列的书名号(引号)之间加顿号。如:

例1、如《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就是这样的。(人教版2002年10月第1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六册第111页)

例2 、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人教版2003年12月第1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第77页)

例3 、(夏衍的)主要作品有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人教版2004年5月第1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①(必修)》第52页)

例4 、“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人教版2001年12月第2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五册第32页)

例5 、而“木”作的“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人教版2003年12月第1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第85页)

例6 、猜谜语:“哑巴说话”“变奏为春”“举棋不定”“滥竽充数”“二、四、六、八、十”各打一成语;“不折不扣”打一汉字。(人教版2004年5月第1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②语文(必修)》第83页)

  人教版三个版本的普高语文教材都如此一致地不在并列的书名号(引号)之间加停顿号,是不是我国的《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下同)有这样的规定呢?笔者十分仔细地查阅了《标点符号用法》,但却未发现有类似的规定或说明。那人教版普高语文教材为什么这样使用呢?人教版普高语文教材编者或许认为书名号(引号)已能把那些并列的词分隔开来了,没必要再加顿号。然而,《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书名号和引号都只有标示作用(书名号标示书名、篇名、报纸名或刊物名等,引号标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或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而没有停顿作用。这也就是说,在并列书名号(引号)之间,如果不加其他标点符号的话,是没有停顿的。而并列的书名号(引号)所标示的内容之间是应该停顿的。因此,并列的书名号(引号)之间仍需加顿号。这还可从其他普高教材、大学教材,甚至词典中得到印证。如:

例7 、朱熹把《论语》、《孟子》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广东教育版2004年6月第1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112页)

例8、艾青在这时创作的诗歌主要收于《雪里钻》、《献给乡村的诗》、《反法西斯》和《黎明的通知》等集中。(武大出版的吴宏聪、范伯群主编的全国高教自考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第329页)

例9、我国古代神话主要保留在《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古籍中。(北大出版的韩传达选注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5页)

例10、(六艺)古代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第815页)

例11、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广东教育版2004年6月第1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20页)

例12、作者采用象征的手法,以“夜的国”、“青面獠牙的夜叉”、“妖娆的人鱼”等形象钩勒出30年代中国社会的险恶现实。(武大出版的吴宏聪、范伯群主编的全国高教自考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第185页)

例13、《汉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史,与《史记》同为我国古代纪传体史学名著,故有“史汉”、“班马”之称。9北大出版的韩传选注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287页)

例14、这个地方,早晨起来谁要是说“蛇”、“虎”、“鬼”什么的,就补认为是犯讳,不吉利。(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第351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碎片1
后一篇:碎片2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