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4/middle/474e8c06x9070c6204213&690宜昌墨池巷
http://s11/middle/474e8c06x9070c6934d3a&690
在宜昌的街巷中,墨池巷完全是一条很不起眼的小巷。现在,巷内最窄的地方宽仅米许。但是它却小有名气,甚至比一些大街宽巷更出名。墨池巷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巷内原来有个墨池。相传晋代郭璞避居夷陵,注《尔雅》时,曾洗墨于此。此说似不可信。郭璞的旧居尔雅台距洗墨池,相去不止一里。在彼著书,缘何要来此洗墨?确实令人费解。至于宋代苏轼、黄庭坚二位书法大家曾于此学书,经常在池中洗笔,致使池水墨黑,于史于传,于情于理,倒都是讲得通的。郭璞也好,苏、黄亦罢,传说中的事情,现在都已经无法再去考证。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前辈名贤勤奋苦学、坚韧不拔的毅力,永远是后世的楷模。徜徉于墨池巷中,我们自然会想起一句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夷陵州牧陈宣在洗墨池上建亭,题曰“墨池书屋”。清康熙年间,彝陵知州宗思圣创建“墨池书院”。乾隆十三年(1748)知府陈伟重修,道光八年(1828)知府程家颋以其规模甚小,捐资倡修,得官绅捐钱3万贯,“拓旧基而广之”,“阅八月而竣其事”。建讲堂3楹,阁3楹,崇奉祀、藏经籍;斋72区,传终之馆,储积之仓,厨灶伺役之舍悉具;置田征租630石,为生徒之食;储钱1.5万贯出典生息为膏火之资。又购书2000余卷藏诸阁,并刊章程及学规,每年延山长主讲,定生员,正课生40名,月膏火钱1400文,附课40名,月膏火钱1200文,由知府甄别,每年二月开课至十一月止;每月官课一次,堂课二次。十四年程家颋又酌定考取前50名生监,月每人给住院食米3斗。而到了道光八年(1828年),墨池书院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书院书舍及斋舍达72间,“郡诸生会课于墨池”是当时东湖县著名的胜迹之一。院内“芹香馆”、“状元桥”等古迹,至今尚留在一些老人的记忆中。岁月流逝时过境迁,昔日扬名一方的“墨池书院”早已不见踪影。《宜昌市教育志》(1840-1986)记载:芹香馆为清末、民国时期东湖(宜昌)县劝学所,宜昌县教育局所在地。
http://s12/middle/474e8c06x9070d2e0704b&690
2009年9月墨池书院旧址出土清代古碑
清代吴省钦 曾题诗墨池书院
精舍依尘市,莘莘学子居。
竟传元右客,勤课右军书。
叶润蔬添圃,花繁菊照庐。
若为春候暖,涨墨染池鱼。
2007年10月27日,宜昌“墨池书院”的遗物——消失已久的“芹香馆”石刻牌匾以及东湖《劝学所章程》的残碑惊现城区一居民家中。记者在城区万寿花园小区的周军模先生家中看到,一块长约120厘米,高约40厘米的石碑上,铭刻着“芹香馆”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碑面呈黑褐色,整块石碑保存完好,而刻有清光绪32年(1906年)4月学部奏定《劝学所章程》的石碑,则是由大小50多块残碑组成的。
http://s8/middle/474e8c06x9070930a3cb7&690
http://s15/middle/474e8c06x9070934754ae&690
2007年11月3日热心市民周军模为宜昌一中捐赠墨池书院遗留物:“芹香馆”及部分刻有珍贵字迹的石碑,“芹香馆”回家了。“芹香馆”是当时墨池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200多亩,其面积占整个墨池书院的一半,为当时著名的官办学堂,可以组织科举考试中的“乡试”。
http://s10/middle/474e8c06x90711a8606e9&690
http://s3/middle/474e8c06x90711ae17952&690
至清代墨池书院更名为宜昌考棚,是宜昌的读书人科举应试的求学学府,朝廷选拔举人秀才的官方考场。民国初年废科举兴学堂,宣统二年(1910)改为宜昌府中学堂。是宜昌第一所公立学堂。先后称为“第九区彝陵中学”、“省立十二中学”、“湖北省立第六高级中学”、“湖北省立宜昌高级中学”,其间九易其名,6次搬迁。至1954年改为现名。1998年被评为“湖北省示范学校”和“宜昌市名牌学校”。1996、1998、2005年三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湖北省文明单位”,2007、2009年两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http://s16/middle/474e8c06x8d5a538fdc4f&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