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最新作品-----高山觅流水
(2009-11-05 17:19:39)
标签:
杂谈 |
作者印象
他思接千载,天马行空,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领悟力;他俯仰古今,见微知著,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进而做到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他善于从文化和历史的大视角出发,着眼于小至一山一水、一人一物,大至一国一朝乃至整个历史的长河,时而引经据典,时而直抒胸臆,纵横捭阖,挥洒自如,读来如胸中荡气,令人震撼,令人回味。他就是在中国当代文化史上占据着一个独特而重要位置的当代著名作家余秋雨。他所出版的如《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千年一叹》、《舍我一生》等书籍,都曾热销于书市。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潇洒自然,一气呵成,让读者随着他的情绪时而崇拜自然,时而愤慨历史,一次次地去思考自然、历史、人生,这就是余秋雨散文最大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品读演练
高山觅流水
余秋雨
常听人说,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是一句极其悲凉的话,居然有那么多人赞成,人生之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
我并不赞成这句话。孩童时代的友情只是愉快的嬉戏,成年人靠着回忆追加给它的东西很不真实。友情的真正意义产生于成年之后,它不可能在尚未获得意义之时便抵达最佳状态。
其实,很多人都是在某次友情感受的突发中,猛然发现自己长大的。仿佛是哪一天的中午或傍晚,一位要好同学遇到的困难使你感受到了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放慢脚步忧思起来,开始懂得人生的重量。就在这一刻,你突然长大。
我的突变发生在十岁。从家乡到上海考中学,面对一座陌生的城市,心中只有乡间的小友,但已经找不到他们了。有一天,百无聊赖地到一个小书摊看连环画,正巧看到这一本。全身像被一种奇怪的法术罩住,一遍遍地重翻着,直到黄昏时分,管书摊的老大爷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我的肩,说他要回家吃饭了,我才把书合拢,恭恭敬敬放在他的手里。
那本连环画的题目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纯粹的成人故事,却把艰深提升为单纯,能让我全然领悟。它分明是在说,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隐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身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尽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那天我当然还不知道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只知道昨天的小友都已黯然失色,没有一个算得上“知音”。我还没有弹拨出像样的声音,何来知音?如果是知音,怎么可能舍却苍茫云水间的苦苦寻找,正巧降落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班级?这些疑问,使我第一次认真地抬起头来,迷惑地注视街道和人群。
差不多整整注视了四十年,已经到了满目霜叶的年岁。如果有人问我“你找到了吗”?我的回答有点艰难。也许只能说,我的七弦琴还没有摔碎。
我想,艰难的远不止我。近年来参加了几位前辈的追悼会,注意到一个细节:悬挂在灵堂中间的挽联常常笔涉高山流水,但我知道,死者对于挽联撰写者的感觉并非如此。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呢?在死者失去辩驳能力仅仅几天之后,在他唯一的人生总结仪式里,这一友情话语乌黑鲜亮,强硬得无法修正,让一切参加仪式的人都低头领受。
当七弦琴已经不可能再弹响的时候,钟子期来了,而且不止一位。或者是,热热闹闹的俞伯牙们全都哭泣在墓前,那哭声便成了“高山流水”。
没有恶意,只是错位。但恶意是可以颠覆的,错位却不能,因此错位更让人悲哀。在人生的诸多荒诞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友情的错位。
(选自《幸福·红颜情报》2008年第1期)
浅尝未止
“高山流水”,这是一个流传久远的故事,常用来比喻知己或知音。有知音的人是幸福的,能成为别人知音的人更幸福。本文便是一篇对友情进行思索的随笔,与作者的其他文章一样,融入了他对友情的文化反思,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作者从日常人们常说的话语中引出“友情”的话题,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历史上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经典传说,对友情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从“友情”这个古老的传统命题中写出了现代意识,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看法,以及对知音的向往。
且读且思
1.作者并不赞成“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句话,其原因是什么?
2.作者在一遍遍地重翻着《俞伯牙和钟子期》的连环画时,他全然领悟出了什么?
3.文中“也许只能说,我的七弦琴还没有摔碎”一句中的“七弦琴”指代什么?根据语境说说此句蕴含的意思。
4.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妇孺皆知,已成为千古佳话,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