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温和的房贷新政,却在秋日里让广州的楼市着实凉了一把。一夜间,人们突然发现,一向与开发商亲密无间的报纸大篇小篇的新闻风向变了,大有楼市崩盘“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势头。新政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吗?以二手为例,从1-9月广州二手房贷款套均贷款5.9成尚未触及新政“红线”的数据来看,如果再排除其中的高收入阶层以及初次置业者,似乎这个已经有点打折的政策本不该那么有能耐。照我来看,真正要命的恐怕不是“提高首付”,而是“无钱可贷”。
已经有媒体报道,根据各个银行的中报,多家银行的存贷比正在逼近监管上限,其中兴业银行人民币存贷比为72.31%,民生银行为72.2%,中信银行为73.69%,个别银行存贷比甚至已经超过75%的监管红线。从贷款总量来看,今年前8个月的新增贷款已经达到2.54万亿,更是超过了银监会全年2.5万亿的调控目标。也就是说,即使央行不出台新政,各个商业银行今年可以用来贷款的钱也不多了。
“无钱可贷”怎么办?作为放款人的商业银行并无多大所谓,反正已经不愁完成全年的业务指标,正好给央行送个配合调控的顺水人情,控制多套住房贷款的审批,还能降低高楼价下的金融风险。但是,作为借贷人的置业者却不可能如此悠然自得。根据满堂红研究部的统计数据,今年第三季度二手住宅成交个案中仅有27.4%的人是一次性付款的,也就是说有7成多的人必须依赖或通过银行贷款的途径来买房。而2006年下半年的另一个调查显示,二手楼市有40%的人是多次置业者(相信目前已经不止这个比例)。由此可见,至少从数据而言,“无钱可贷”所产生的影响要远大于“提高首付”的影响。在现时的市场环境下,换成你是一个多次置业者,既要承担可能贷不到款“塌定”的风险,又要接受可能到来的物业税开征、继续加息的利空,你还有没有在现阶段买房的心思?市场的冷遇,权当是给那些一天抬三次价的开发商和业主们一点教训,教训他们的楼价已经脱离了主流群体的购买力,虽然这教训只是钱赚多赚少的教训。
当然,这样讲也并非是说现在就不是买房的时候了。现在中介普遍反映放盘的数量多了,也就意味着置业者的选择多了,此情此景业主的价格或许还有松动的可能。对于自住的需求来说,买,未尝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换言之,与那些几万元一平方米的高价楼相比,几千块钱一平方米的二手楼要跌又能跌多少呢,土地的稀缺性本身就是房子价值的最大保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