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时代”的新闻该怎么读?
——兼谈”广州人购房意愿下降1.5个百分点”
据《广州日报》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0
7年2月下旬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第1季度城镇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但是与此同时,近九成人认为当前物价“过高或偏高”,另,全国居民的购房意愿有所回落,其中广州居民的购房意愿下降了1.5个百分点。
新闻一出,全城哗然,从报纸到电视到网络到电台,“广州人购房意愿下降1.5个百分点”的新闻标题四处可闻可见。一些希望房价下降的“无产阶级”感到精神振奋:这下好了,大家都不买房了,市长都说房价是政治问题要降你还不降,对房价大有一副“看你横行到几时”的态度。一些希望房价上涨的“有产阶级”则愁眉苦脸:怎么等我买房了你们就不买了,房价降下来我不是亏了。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来自各方各面的资讯扑天盖地地向我们袭来,疲于招架的我们只能将其中大部分对自己无价值的资讯过滤,从中选择一些有益或感兴趣的资讯来读。这也是一个媒体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媒体们又成就了这个“噱头”频出的时代。君不见,那些耸人听闻、有声有色的新闻标题背后,有多少内容“朴实无华”、“客观”到人们看了以为是假新闻。这也是一个受众“犯贱”的时代,尽管一次又一次地被标题欺骗,人们还是时刻准备着接受下一次被骗。
一个善意的提醒,如果你不想成为一头被人牵着鼻子走的牛,即使不能一眼辨别标题的真假夸张,至少也要平心静气看完全文。在这个新闻道德不再严谨的社会,如果你想通过标题这种“一句话新闻”认知这个世界,你会被“喉舌们”误导很多,甚至被利用、被蛊惑。
闲话少说,我是怎么读“广州人购房意愿下降1.5个百分点”这条新闻的呢?首先,我相信这条新闻是可信的,在楼价只涨不跌、政策动作频频的市场环境下,买房的人减少是很正常的事。我只是疑惑,为什么新闻告诉我们广州人购房意愿下降1.5个百分点,却没有告诉我们广州有购房意愿的人的比例有多少。对数据敏感的人都知道,下降1.5个百分点可大可小:如果原来只有3%,就是下降了一半;如果原来是100%,就微乎其微了。再者,即使中国人民银行的通稿里面没有提到广州的具体比例,当地方媒体准备以“广州人购房意愿下降1.5个百分点”作为新闻标题时,记者是不是也有使命去挖一挖这个数据呢?
好,既然没有广州的数据,我就来谈谈全国的吧:1季度问卷调查显示,总体看居民的购房意愿有所回落,回答未来三个月有购房打算的居民比例,从上季度的17.5%降至16.5%,下降1.0个百分点。数据很清晰明了,1/17.5=5.7%,一个不大也不是很小的幅度,对我们判断市场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仅仅依靠这个数据,恐怕还不足以成为“无产阶级”高兴、“有产阶级”忧心的主要理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