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春节 |
分类: 啊,这就是人生! |
源远流长
——潮汕春节风俗谈
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当中,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欢乐的日子,也是最能体现各地风俗习惯的日子。在“中国的犹太人”潮汕人的故乡——位于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平原,当地的过年风俗源远流长,原汁原味,因此一直为海内外人士所津津乐道。
十二月二十四日:“神明”上天
潮汕民间传说,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即神仙)上天述职之日。旧俗从该日起,每家每户都要进行大扫除,并将所有家居用品以及蚊帐被套进行清洗。
此外,该日起也称“入年假”,时间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五。在此期间,无论大人、小孩都要注意言行,不可做出吵架等不文明的行为以及讲亵渎神灵的话语,否则就会受到上天“责罚”。其实,排除迷信的成分,这个习俗非常有利于培养和睦、友善的春节氛围。
除夕:团年饭
农历的最后一天(即大年三十)称为“岁除”,当天晚上称为除夕,也即潮汕人所说的“过年”。
一般上,在“除夕”之前的半个月人们就开始办年货,置办新衣,选购年画、春联,购买糖果、鸡鸭鱼肉等等,其中“大吉”(即柑桔)、橄榄尤其不可缺少。按照旧俗,过年之前无论男女都必须理发,有“去旧迎新”之意。
除夕夜的晚餐称为团年饭或年夜饭,一般出门在外的人无论多远多忙碌都会在吃饭前赶回家。团年饭是潮汕人一年当中最丰盛、最有意义的一顿饭,也是家庭主妇们展示厨艺的好舞台。在吃饭之前,通常都有祭拜祖宗的仪式,主持仪式的人会“说好话”,希望祖宗保佑家人在新的一年能够出入平安、生活如意等。吃过团年饭,长辈就会给尚未工作(部分地区为尚未结婚)的幼辈发压岁钱,成年子女也要给家里的老人压岁钱。另外,除夕夜每户人家都会将米缸、水缸装满,寓意“年年有余”。
正月初一:拜年
正月初一为新春之首,据说当日弥勒佛坐位,因此早餐吃素。由于是新年的第一餐饭,人们对斋菜的种类往往十分讲究,每一道菜都有特殊的含义,比如吃芹菜就代表在新的一年里辛勤工作等。
吃完早餐,家庭主妇就会把果盘装得满满的,上面放一双“大吉”,以供宾客前来拜年时之需,其他人则到长辈、邻居那里去拜年。拜年的主要方式是 “说好话”,对老人就说“寿比南山”、对生意人就说“恭喜发财”、对读书的幼辈就说“读书进步”等等。拜年时,主人家一般会以工夫茶待客,并且端上糖果请宾客品尝,此时宾客一定要接受并且说一句吉利话(需要注意的是,果盘上的“大吉”是不能拿的)。如果宾客还带来了“大吉”(数量必须是偶数)的礼物,主人必定会在宾客临走时拿自家的一对“大吉”回赠。
此外,当日需要讲究的还有不能扫地、挑水、下地干活等。
正月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出嫁在外的女儿纷纷带着丈夫、子女回娘家拜年,同时看望在父母身边的哥哥、弟弟。这一天的午餐称为“食日昼”,旧俗在晚饭之前女儿必须赶回婆家,不过现在许多人难得回家一次,已经不讲究这一规矩。按照习惯,当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在父母以及所有兄弟家里都吃一顿饭,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兄弟比较多的女儿几乎整天都得在餐桌上度过。在以前,女儿回娘家还必须带一大包饼干、糖果,由父母派给邻里乡亲当作心意。
正月初七:吃“七样菜”
正月十五:闹元宵
正月十五是普天同庆的元宵节,潮汕地区的庆祝活动尤其热闹,主要活动内容包括游花灯、猜灯谜、舞龙(狮)、吃汤圆等。潮汕人元宵游花灯的热闹在史料中早有记载:明嘉靖刻本潮剧《荔镜记》“睇灯”一折,就说“三街六巷好灯棚”;清嘉庆《澄海县志》说:“今俗元夜,各祠庙张灯结彩,竞为鳌山,人物台榭如绘……竞赛花灯。”
事实上,如今潮汕人闹元宵的时间已不拘泥于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活动(如庙会)往往贯穿前后。在村落多的乡镇,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德高望重的老人出来牵头,组织各个村落派出自己的舞龙(狮)队伍参加迎接神灵的集体游行,而游行队伍到达某个村落的那一天就是该村落“热闹”、拜祭神灵的日子。此外,一些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的比较好的乡镇还会在这段时间组织联谊篮球赛,既活跃气氛,又起到加强村(乡)之间的沟通的作用。
正月二十:“补穿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