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客还是职业经理人?
(2008-07-16 06:04: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无声呐喊与有病呻吟 |
【杂谈】
国有企业的级别问题及其他竞争种种
方田
一些国有企业的副总或部门经理,常常称自己是“职业经理人”——因为国有企业是好单位,职业经理人的目标就是一辈子当好经理人。但是若到了总经理的位置,则很少称自己是“职业经理人”了,而认为自己是“领导”。尤其是那些“挂职老总”、某些“流水线职位”,属于领导正常“调动流程”下的老总,是绝对不会认为自己是企业老总的。因为总有一天,有关部门的某个位置,是为他而准备的。
A:级别种种
因为是政府指派官员到企业做老总,老总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飞走的,所以时刻关注“级别”对等——笔者就曾听说过类似的事情:某地基层干部(领导)下企业,却只有办公室主任(副总)出来接待,主要就是考虑到职务“平等”问题——因为总经理的级别比“某长”还高一大截。我想,这类必须考虑“接待对等”的“官方访问”,基本上也是与业务无关、可有可无的吧?
然而,曾见某市A、B两港区的统计数据,不忍问:“为何不能整成一份数据?”答曰“不可不可!”,原来A港区企业乃国家交通部下属企业,属“副部级企业”,而B港区企业是该市下面一个县级市的企业,按说基本上属于“县级企业”,中间差着好几个级别呢。虽然都是一个地方的企业,但是绝对不能简单“对等”起来。
问题同样存在于福建,早年福建谋划“两集两散”战略后,确定福州港、厦门港为东南沿海港口群的外贸集装箱枢纽,而一家“中”字头企业却巨资投资泉州;此外,漳州、莆田、宁德等地不少县域也纷纷扔出了自己的港口蓝图。咋一看,好像八闽港口都开了花。
在从内环境来看,厦门港海天、象屿、海沧三大港区间的竞争也很激烈,福州地区的闽江口内更是趋于白热化竞争,漳州三大港区划归厦门港管理后,又冒出了漳浦古雷港区、云霄港区、诏安港区等所谓“建设漳州强港”,泉州港更是不甘落后迎头赶上……若是在以前,笔者也与诸位一样,认为如此竞争也太激烈太无序了吧?但是近日有位高官就很“辩证法”地看问题:“你大港口要发展没错,但是不能不让人家小港口不发展;等你做了县长、县委书记就知道,发展县域经济有多难。”这位曾经当过县委书记的高官一语道破,每个地方都想发展经济,一窝蜂地上项目,其实乃是为发展地方经济做贡献。
笔者神奇的发现,当各县域、各地区、各省区、各区域都决心要发展某一产业时,就不可不免地,产生出“国企级别”问题。但是,我们往往疑惑:“级别问题”有什么用?“企业级别”是否代表着能争取到更大补贴、更多政策和更强的官方资源?“级别问题”能解决行业竞争问题吗?
B:竞争种种
近日一次行业座谈会上,就有国有企业老总提出,政府要加大对国有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意思就是说要多拨款给国企,国企才能继续保持强势地位。而民营企业老总则提出,要给民营企业一些能落入口袋的实惠,给民营企业一点发展空间(而不是一纸空文的甜蜜政策)。因为国企有补贴、外资有(政策及税收)优惠、私企常挨重罚重税。
笔者突发想象,国企有了级别问题之后,在业务竞争上就轻松多了,比如说(以下都是指同类行业的企业竞争,而国企一般为原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
国企旁边有了另一家国企,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既也讲政治、也讲正气、更讲和谐,于是乎,价格联盟,(政府)资源共享,强强联手,抱团取暖。或大鱼吃小鱼,强势国企直接吞并“下级”国企,美其名曰整合资源。
国企旁边有了一家外企,外资企业一般是官方“引进”的座上宾,政府夹道欢迎,给的优惠政策往往比国企还多,这点往往令国企羡慕有加;加之非生产性的外资企业,一般也打“国外网络”牌,更是急需拓展“国内市场”牌。所以国企能够容忍之、拉拢之、合作之。并各取所需相互合作。并正名为优化自己的“国际国内网络”,强化自己的“国有资产主体地位”。
国企旁边有了一家私企,私企的存在,绝对会给国企带来三大直接打击,一个是分散了国企的业务量(业务量对国企而言就是“直接成绩”)、一个是摧毁了国企的价格城堡(影响到国企的“利润增长”),一个是迫使国企打好服务牌(国企提倡服务也好多年,态度不知转变了几许?),因为民营企业的杀伤力极大,而往往为国有企业所难容。于是采取围剿、封杀、孤立、排斥等等战术,必将私企杀之而后快。
当然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也会有合作,但是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往往也仅体现在不同业务模块上的整合;如国企拥有A网业务,私企拥有B网业务,因此才有彼此合作机会。
乌呼哀哉,如此看来,似乎国有企业没有竞争问题,只有级别问题。
2008-7-16
2008-7-1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