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 命 的 礼 物

(2007-01-12 16:41:16)
分类: 学习心得

 

今天,从《美兆》寄给我的期刊中非常惊喜的读到了一篇好文章——日野原重 明先生所著的《生命的礼物》摘选。她对我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以至于我要迫不及待的将他推荐给因我出海远航和懒惰而久违了的各位博友,作为新年的礼物!希望大家能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家人并不是“存在就好”,而是要亲手“经营”

 

失去温暖和互动的社会环境

虽然我不打算说“以前比较好”之类的话,物质享受比往昔极为富裕的现在,生活的感觉明显不同。若是以快速、丰富、效率等观点来看现在的社会,现代社会具备了人们一心追求的所有事物,可说是无可挑剔。

但是若要说生活上的感觉如何,我认为现代社会过于冷漠。不太感受得到人们的温暖、气息及接触、互动等关怀。

很久以前,在怕山时也可以看到有人呼唤着爬得落后的人,并牵他的手、或是从背后推他爬上去的情形。但是现在则是由登山缆车将人送到山顶。借用人手的一切功能都陆续被机械所取代。虽然的确是既方便又省事,但也换来了与人之间的疏离。

不过,到了现在,有些人开始注意到“物质虽然丰富,但心灵却很空虚”。在自己身边,本应十分乖巧的十几岁年轻人,陆续为非作歹。真悲哀啊!在付出这么惨痛的代价以前,没有人注意到我们所抛弃的原来是那么重要的东西。但换言之,现在正是觉醒的机会。以为现在正站在能否从过去“学习”的重要关头。

 

过去的错误无法磨灭

在“互动”、“沟通”这两个词汇当中,有着很柔和、温暖的音韵。原来“沟通”这个词的语源是有“拥有共同之物”和“分享”之意的拉丁语。光从这里联想,会清楚浮现心灵交汇、相通、融为一体之类的血脉相连的关系性,而非“资讯传达”这类枯燥的字眼。

很能理解“想再次抓住那种柔和与温暖”的心情。不过,一旦已经舍弃的东西想再捡回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而捡起来时是否能立刻使它成为自己所有呢?

为什么我们舍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呢?这完全是因为感到麻烦所致。那种厌烦的感觉也许到现在都没有改变。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人际关系反而更加麻烦也说不定。我认为应该要有这样的觉悟。

肤浅的幻想、期待立刻见效的浮躁,我认为只会招来更加不可收拾的局面。我们必须在受伤时,得到一些智慧。若非如此,则只是意味着身为一个人却完全没有成长。

 

生存的困难无论到什么时代都不会改变

原来我们在过去的二十——三十年间犯了一个很大的误解。经济方面变得富裕,可以自在的驾驭资讯及技术的过程中,人总会觉得自己似乎也变强了。想要的东西都能到手,甚至不用自己动脑筋,只要依照那些充斥街头的说明就可以克服生活上的问题。如此一来便产生了自己是独自一人活过来、也可以自己一个人活下去的可怕错觉。

人际关系也许很麻烦,我们是在不断冲突、妥协,在人群中生存下来的。人从累积无效的冲突与摩擦、或受人安慰的经验当中,学习和人相处的技巧。沟通技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学习这种人际关系的规则、以及人与人共同生活的社会生活共识所谓的伦理,最早、也是最频繁的学习场所就是“家庭”。

但是现在,几乎可以称作“无家可归”的没有“家庭”的孩子竟然是如此之多。

 

即使麻烦,若不经营,家人之间就会全然冷漠

和三代同堂压倒性占大多数的时期相比,小家庭的人际关系变得极为简单。一个家庭中小孩的人数也逐年减少,而且父亲常因工作而不在家。甚至双亲都不在家的事也不稀奇。家中成员都以自己的喜好和方便而各自行动。

如此一来,孩子们到底能在何时、何处、学到生活态度和规则呢?而大人们已注意到这个人为的距离却视而不见,逃避和孩子们认真的互动或冲突。

现在,在家人中能分辨出的只有“自己”和自己以外的“异类”这种观点。在亲子、兄弟姐妹、夫妻之间,都没有共通的感受。被称为家人已足够了,没必要勉强和自己的年龄、价值观都完全不同的人之间刻意去拥有相同的感受,是否已演变成每个人都各说各的借口?

因为是“异类”所以跟我没关系。有时候还会碍事。让人不愉快、碍眼。所以真希望他们消失。这种念头高涨之后,连杀人事件都可能会发生。就像打死在眼前乱飞的碍眼飞蛾一般,很轻易的就能加害他人。只以自己的心情及快活为优先,极度自我中心的不成熟之人何其多!

家人不应该只是“异类”的集合。现在是应该要尊重彼此的不同之处、再次探索彼此之间共通的感受时刻。我甚至认为不恢复家人之间的沟通,就无法恢复世上的温情。

没有什么能迅速解决的方法。必须要有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去累积的务实的态度。我认为在这个习惯之中可以培养关心“他人”的感性。对他人的喜悦、痛苦可以感同身受的心的宽度、容量会因而增加。

只要因为怕麻烦而远离一切与人的互动,就不能期待身为一个人的成熟。当然也无法品味到和人互动中震撼人心的感动。我认为这应该是在仅有一次的人生中最重大的损失。

 

首先从喜欢自己开始

心灵相通的头痛并没有什么标准模式,如果要我作个加以的话,我想说:“请先喜欢自己”。

并不是要你过度放纵自己,而是要彻底看清自己。要爱自己的全部。无法爱自己的人,也绝对无法爱其他人。

无论是谁,长久以来都以世俗及社会当作一面镜子,在镜子之中看着自己。对外面世界所展出的“外在的自己”光鲜亮丽,为了面子有时也会逞强。到了养儿育女告一段落的时候,人就能慢慢从伪装中解放出来。这正是迎接将目光投射到“内在的自己”的好时机。

并不是靠镜子,而是用自己的眼睛来看清自己。包括自己讨厌的一面,暂且先接受全部的自己。找出内在的自己之中尚未发芽的好种子,然后慈爱的培育它。要相信这拥有未知的可能性的自己是很宝贵的。如能达到这种想法,贴近同样是宝贵的“他人的心”之心性必能养成。

美国第一位女飞行员,同时也是作家、诗人、六个孩子的母亲安.莫洛.林都柏(Lindbergh,1906_2001),在她的著作《来自海洋的礼物》中写了这么一句话:“至今的我都只向外发展。今后我要注意内在的自己,要和外在的自己相互调和”。这是她到了五十岁,自觉自己即将迈入中年时的事。她有可能是从柏拉图的书中学到“五十岁正式可以好好面对自己的时机”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